为进一步推动中拉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应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邀请,“中华文化讲堂”活动于近日在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拉政府官员、拉脱维亚大学有关学者、对华友好人士、文化教育界人士和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乌布里和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得水作为本期“中华文化讲堂”主讲人,分别以《文明传播廊道——丝绸之路(中国新疆段)的文化价值》和《丝绸之路与盛唐时期的洛阳》为题,做了精彩的演讲。
乌布里在演讲中首先对丝绸之路及其沿线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19世纪以来,随着中亚历史考古的进步,使得丝绸之路成为轰动全世界的重大研究课题,逐步确立了正式的学术命名。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及东亚等多个不同的文化圈,构成为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而丝绸之路正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纽带,是朝圣之路、商贸之路、文明传播之路和科教之路。
乌布里提到,丝绸之路整体线路上,中国新疆段是最为重要的地段。其线路最长,占整体线路四分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形成网状并向东亚、南亚和中亚辐射,草原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也在新疆境内相互碰撞形成草原与绿洲文化兼容区域,是东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文化多样性、遗产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区域。提倡不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和平正是丝绸之路的精神所在。
张得水从十三朝古都洛阳谈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洛阳作为隋唐两代的东都,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盛唐时期,洛阳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的高峰。
张得水通过洛阳及其附近地区考古出土的大量胡(西域)人形象的陶俑,讲述了当时西域各族人涌入洛阳的盛况。西域各族通过经商、使者、人质、婚姻、劳佣等各种途经来到中原,极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各族的交流。汉人在造就领先世界,灿烂辉煌的唐文化过程中就受到过“胡人”与“胡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双向交流,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繁荣发展。
本期“中华文化讲堂”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同时也是适逢中拉建交25周年和“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年”之际举办的“丝路瑰宝展”活动的组成部分。“丝路瑰宝展”汇集了来自河南省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百余件文物精品,展览生动展示了中西方在经贸、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对话与融合。
“中华文化讲堂”创立于2015年,旨在通过思想交流与文明对话,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好。截至2016年年底,“中华文化讲堂”已在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举办了近70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