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排队一睹“法老·王”风采
木乃伊遇上金缕玉衣,神秘的古埃及文明跨越千年和伟大的中华文明同室争辉……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与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特展自今年8月10日开展以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收获了满满的赞誉。
“法老·王”效益与口碑双赢
“法老·王”由南京博物院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共同主办,加方提供馆藏的约150件古埃及文物,南博除拿出馆藏汉代文物外,还从徐州、扬州等地借展了一批珍贵文物。木乃伊、金缕玉衣、埃及艳后雕像、错银铜牛灯等珍贵文物,堪称南博有史以来规格最高、文物最珍贵、最有故事的展览,揭开了两大文明的神秘面纱。
笔者8月份第一次走进南博参观“法老·王”展,特意选择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本以为这个时间人少,但一到现场还是被川流不息的观展人群吓了一跳:父母带孩子的,三五成群的大学生们,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观众,大家观展的热情好似当时南京盛夏的高温。
让大家感兴趣的,除了对两大文明的探究,还有30元的收费门槛,这是南博自2008年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的首个收费展。
为什么要收费?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解释:“我们想做一个尝试,作为一个特展而非常设展览,不使用财政资金,而是以低票价的形式,让大家共同承担展览成本,这依然是一个非营利的公益性展览,我们希望将它做成一个案例,为大家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精良的展品,精心的布展,精美的文创,精准的服务,“法老·王”堪称完美,赢得了公众的口碑。
截至目前,“法老·王”展共接待观众19万人次,门票收入540万元,文创产品销售超过103万元,扣除办展成本,盈余已超过200万元。
只想保本,没想到却赚钱了
12月7日,南京博物院举行“法老·王”特展专题研讨会,国内多个博物馆馆长参加了讨论。
承担此次“法老·王”特展的南博策展团队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向各位业界同行介绍了这一展览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呈现的全部过程,以及展览过程中进行的各项公众服务。团队的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赢得大家一致好评。
最初只想把这个展览好好做出来,获得公众认可,最终却盈余200万元。回望过去的一年,龚良感慨良多。一路走来,他有担心,担心公众不理解为什么要收费,担心收了30元的票价,是否还能叫非营利性公益展览?
围绕这些焦点话题,博物馆馆长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大家一致认可这个展是应该收费的。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在保证免费开放,保证满足公众文化基本权利的前提下,高品质、原创性的展览可以考虑收取低票价,激发主观创造力,“法老·王”特展低票价的形式对博物馆人在博物馆的临展特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探索示范作用。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认为,临展特展收费是国际惯例,作为文化消费,尤其是一些高品质的交流展,应该收费。
收了30元的低票价,还能叫非营利性的公益展吗?“这两者并不矛盾”,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认为,从策展的初衷,到定价,到最终收入的去处,都决定了其非营利性和公益性。
入选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南博“法老·王”特展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首先,文化产品供给要满足人们更高的文化需求。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付费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法老·王”特展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开风气之先,以高品质高水准的文化产品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其次,高品质原创展是博物馆最大的文创产品。在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就是笔墨纸砚或生活用品等小物件,但在龚良看来,博物馆最大的文创产品应是博物馆自己开发的,具有创意的特展、临展,其次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产品,最后才是各类衍生产品。再有,南博的探索创新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法老·王”特展的成功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以低票价、出版、文创销售消化成本,通过提供优质的展览和服务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南博的这条探索之路,有条件的国有博物馆可以借鉴。不过我国各地博物馆情况不一样,有的靠财政拨款可以正常运行,有的尚有资金缺口需要弥补,这些都期待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在“法老·王”特展风靡金陵之际,南京博物院于上月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遴选出的92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国家文物局明确要求试点单位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建立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良性机制。
进入试点名单,是机遇,更是挑战,需要智慧和努力,更需要勇气和担当。谈及今后的打算,龚良认为,南京博物院将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转变经营模式,创新运营机制,激发创造潜力,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公众,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