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田野考古奖的河南徐阳墓地出土的编钟
5月21日至23日,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此次大会是中国考古学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一个全面展示,也是促进中国和国际学术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如是说。
规模空前,开放办会
与会者的广泛性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49家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全国75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俄罗斯、加拿大、德国、英国、埃及、印度、韩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洪都拉斯、蒙古国等12个国家的2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另外还有300多名学者列席大会。
“这次大会与过去考古界的会议有很大的不同。考古学大会不是一年一次,是2013年换届以后经过系列准备召开的大会,会议正式参会和列席达700多人,不再是过去的百八十人。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大会是‘开放办会’,这让长期以来想参加中国考古学会活动、但因资历尚浅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中青年学者,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这是非常大的变化。”王巍说。
会议期间,70多个奖项进行了颁发。《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中国北方古代人群线粒体DNA研究》等11个项目获研究成果奖(金鼎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吕红亮、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锋等11人获青年学者奖(金爵奖);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等21个项目获田野考古奖;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实验室考古、西安市唐代李倕墓冠饰的室内清理与复原等14个项目获考古资产保护奖(金尊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考古进行时》系列电视纪录片等17个项目获公共考古奖(金镈奖)以及提名奖;年逾九旬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宿白荣获首个“终身成就奖”。
大会还发布了“郑州共识”,提出强化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考古学的发展方向,加强中国考古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考古战略等。
主题报告、圆桌会议、考古讲座
中国考古学成果的全面展示
与以往的考古会议相比,本次大会采取了一种新的会议方式:按照专业委员会进行分组交流讨论。“这个形式能够使各专业委员会的讨论更为聚焦,更加有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表示。
据悉,自1979年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学会陆续成立了13个专业委员会,除了传统的按照年代划分的旧石器、新石器、夏商、两周、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7个专业委员会外,近两年还成立了动物、植物、人类骨骼、新兴技术、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考古6个专业委员会。在这次大会上,这13个专业委员会带来了300多个专题报告,有1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学分析,也有新兴的微信里的公共考古,有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的遗存,也有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探索……各个专业委员会会场座无虚席,甚至有人坐在地上听讲。
5月21日晚,还举办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青年学者圆桌会议。近40位青年考古人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比如谈及近几年比较热的科技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认为,先进高端的科技手段都要引进,但始终关注的应该是考古问题,不能舍本逐末。对于考古学中的中外交流,李锋说,对于年轻的考古人来说,现在能够接触到更多外文材料,但不能忘了中国考古学本身的特色,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材料总结自己的理论。
而在专业委员会热烈讨论的同时,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河南博物院也热闹非凡,因为在这里,主办方还邀请了16位考古界的著名学者,为公众开展了16场公共考古讲座。从轰动一时的“海昏侯”发掘和实验室考古内幕到早年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从“谁是我们的祖先”到唐代的女性形象,让大众在趣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国际性的交流平台
正如前文所说,来自俄罗斯、加拿大、德国等12个国家的20多位外国专家也参加了会议。5月22日晚,还召开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印度考古局考古研究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介绍了近期在拉贾斯坦邦Binjor遗址的考古发掘。他表示,2014年至2016年发掘了三层文化堆积,发现了规整手工业作坊以及铜的冶炼、珠饰的制作、陶器的制造等现象。而对植物遗存的分析,显示遗址在成熟期有大麦、水稻、豌豆等食物。此外,洪都拉斯人类与历史研究所的维吉里奥·佩德雷斯·特拉佩罗介绍了洪都拉斯莫斯基蒂亚地区新文化的发现。蒙古国考古学会的霍·拉布哈苏荣讲述了蒙古考古学的发展和现状等。
“考古学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并且为我们通往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我们应该用广阔的视野、明确的目的以及多种资源的通力合作,对我们多样且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及丰富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次考古学大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的学者提供了平台。”桑杰·库玛尔·曼纽尔表示。
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看来,在考古国际交流方面,新时期的考古工作要增强开放意识,推动国际合作共赢。“这包括欢迎各国同行来中国参与考古工作,深入交流考古和遗址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实践经验,也包括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展现中国考古人的风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