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妇女在做刺绣
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门将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今年遗产日期间推出的活动较之往年呈现出许多新亮点。
回访青海果洛 巡讲新疆哈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自去年始,文化部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和“振兴传统工艺”两项工作。这些工作的启动不仅为传统工艺架设了一座走向艺术、走进生活的桥梁,同时也使得传承群体增加了学养、强化了基础、拓宽了眼界。在今年的遗产日期间,由文化部主办的一些活动将围绕这两项重点工作展开。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研培计划,广大的非遗传承人首次以学员身份,正式走入大学校园;各高校也在此过程中,拓展了教学内容和科研领域,实现了教学相长。
为进一步完善研培计划,不断提升研培效果,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非遗司即将开展一系列研培计划的拓展活动,如回访参加研培的学员、启动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活动等。
自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研培计划以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作为重点实施区域,已组织180名学员赴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接受了培训。培训结束后,各校均与学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并积极探索进一步的支持与合作,其中上海大学还计划在果洛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遗产日期间,文化部非遗司将组织4所院校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共同回访参训学员、考察培训成果、探访非遗资源、延展支持措施。
今年4月,在文化部的积极推动下,雅昌文化集团和清华大学在新疆哈密设立了我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自6月12日起,文化部将组织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和有关专家组成讲习组,深入哈密地区开展实地讲习培训。讲习组将采取“实地考察+即时交流+集中讲座”的形式,对传统工艺制作、设计、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接下来文化部还将组织更多的专家讲习组,深入相关地区开展讲习培训,提升传统工艺的发展水平,扩大传统工艺的就业覆盖面。
建立交流机制 举办中泰论坛
遗产日期间,文化部非遗司积极尝试建立中外传统工艺的交流机制,将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锦绣邻邦——中泰手工艺交流论坛”。
泰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多年来,通过政府、王室与民间的共同努力,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的立体格局。泰国诗丽吉皇后近50年来力主扶持泰丝行业,她于1976年设立了支持基金会和皇后手工艺培训中心,主要帮助贫苦农民通过学习制造传统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同时复兴传统手工艺。在皇室的推动下,包括泰丝在内的20余种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中泰手工艺交流论坛将邀请泰国皇后手工艺培训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我国相关专家、手工艺行业从业者共同就传统工艺的技艺研究、传承方式、创新措施、推广渠道等开展对话。通过对话,双方将互相分享保护经验,交流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双方开展后续合作。
同台比赛竞技 区域交流活跃
设立遗产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全国各地的展览展示活动,让大众看见并了解近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将组织开展800余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展示宣传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许多地区都计划开展面向普通从业者和群众的比赛和展示活动。比如,北京将举办“童趣景泰蓝——儿童非遗作品专题展”,届时将有200余件由200名小学生走进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学习制作的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展出。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将举办“振兴传统工艺·西藏传统手工艺衍生品展暨创意大赛”,遴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专家及微信公众平台为作品打分,评选出最有西藏特色、最具艺术创意、最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以逐步实现打造品牌、增强农牧民增收能力的目标。
另外,区域性和同一领域内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交流也更为活跃和丰富。遗产日期间,湖北省将邀请广东、上海、四川等全国10余家木偶皮影艺术剧团进行演出交流,举办“新时期木偶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并邀请院团走进学校开展演出。江苏省将举行“追梦江淮·舞韵荷都”苏皖地区莲湘舞邀请赛,江苏省9个地区以及安徽省2个地区的莲湘舞项目将同台竞技。京津冀三地将在天津市美术馆共同主办“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非遗技艺展览、“燕赵风情”演出、“新皇会”展演将为三地观众展现新时期的非遗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