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广袤的甘肃大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甘肃人,秉持着传统的文化与信仰,表达着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传承并讲述着久远的技艺与传说。这些传统的信仰,不仅是他们心灵的纽带,更是支撑他们面对生活的强大力量,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魔力。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携手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分享有关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微短视频,以全景式扫描的方式作快速浏览,期待日后有机会走近他们的世界,亲耳聆听那古老的传说,感受这片土地上非遗传承的执着力量。
甘肃非遗项目一览
华亭曲子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在陶冶情志、扬善抑恶、寓教于乐中教化群众。1990年普查剧目失传50多个,曲牌失传达50%,使曲子戏到了濒危的地步。
环县道情皮影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历经千年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2008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甘州邵家班子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明代由陕西传入甘肃张掖,是一门集唱、做、念、打、奏乐于一身的民间戏曲。唱腔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木偶造型借鉴了民间神像、彩塑、雕刻、戏曲脸谱等表现手法。
插箭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甘南藏族插箭习俗,是藏族民间流传的由古老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农历五、六月间,它既是一个民俗活动,又是一个宗教仪式。
敦煌艺术·音乐舞蹈技艺研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是在敦煌石窟乐舞资料基础上,吸收、借鉴西域各民族舞姿,运用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将静止舞姿与其风格统一的动作过程结合而形成的较完整的音乐舞蹈体系。
藏族唐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甘肃甘南和天祝藏区保存数量最多,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仅拉卜楞寺就有近万幅藏品。唐卡画色彩绚丽、对比强烈,且善用金银描画,显得神圣庄严、富丽堂皇。
夜光杯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种用祁连山玉石琢成的名贵饮酒器皿,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葡萄美酒夜光杯”诗句而闻名遐迩。夜光杯乃纹路天然,其色墨黑如漆、碧绿似翠、白如羊脂。
兰州鼓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又名兰州鼓子词,旋律清雅、音韵幽静,既平和又狂野。一千多年来流传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其独特的演奏,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也称赞颂词,是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韵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祝词、赞词,统称为“祝赞词”。
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蒙古族服饰也称作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因地区不同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是在哈萨克谚语、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上曲调进行演唱的曲艺种类,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了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
格萨(斯)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的民间文学,主要描写雄狮国王格萨尔的英雄故事。史诗熔铸了神话、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藏鹰笛演奏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用秃鹫的翅膀骨制作而成,藏语中称为“秀郎”,是藏族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为西藏地区所传而来,吹出的曲调悠长辽阔,沁人心脾。
多地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又称“罗罗舞”,流传于甘南舟曲一带藏族群众的原生态舞蹈,是古氐、羌族龙虎图腾崇拜融入藏文化的表现形式,对研究中国氐、羌、藏文化起源与发展有重要价值。
(视频、文字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