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打开局面,打赢四川省脱贫攻坚战?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在这场战役中吹响号角,走出特色文旅扶贫之路?本文选择了广元市青川县、稻城县阿西村等贫困地区,讲述文旅助力脱贫攻坚在四川的实践探索。
广元市青川县:
青山绿水间
农旅融合助脱贫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唐家河牛羚满山岗(摄影:奚志农)
位于四川“北大门”的青川,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一方面,青川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四川首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还是国家大熊猫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极优、旅游资源丰富;另一方面,青川又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
青川截然不同的“两面”,引发了文旅人如何参与当地脱贫攻坚的深思。绿色、生态,代表着希望、象征着生命,但种种原因导致的贫困又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如何让“常青树”变为“摇钱树”?如何让“生态水”变“致富水”?如何让“大氧吧”变“财富吧”?四年多时间过去了,眼下的青川,不少村落都在发展中逐渐蜕变。走进青溪镇阴平村,青砖灰瓦的民居、整齐干净的村间小路,星罗棋布的点缀着春意盎然的小菜园、生态庭院,漫步在村庄里,农家乐饭菜香味混合着花香,让人流连忘返,不禁让人感叹好一片田园风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或品农家饭,或在农家客栈小憩,或漫步村间小道,尽情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农家乐趣。近年来,青川县在“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旅产业融合,依托青川茶叶、白龙湖生态鱼、生态食用山珍等产业,深挖“采摘+品尝”“垂钓+烹饪”“观赏+娱乐”等产业链,开发唐家河旅游区、七佛贡茶园、向阳山仙雾茶海、白龙湖垂钓平台等10余个休闲旅游体验地,为游客的本地体验注入青川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也带动了许多村民开展乡村旅游,农旅融合之路成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主要渠道,农家乐业主少则年收入七八万,多则达几十万元。据统计,阴平村499户村民已有农家乐178家,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美了村庄,也让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欧洲熊猫“粉丝”到青川唐家河考察体验
如果说农旅融合带给游客的是熟悉的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在青川乔庄镇张家村“山谷原舍”的庭院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别致的门墙,红砖原木构造,石雕、木雕、砖雕相映成趣,石磨流水、镂窗围墙、古朴照壁……原本破旧的老屋经过设计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众人争相留影的网红民宿。早在2014年,原本在北京经商办企业的李正军回乡创业,在老家乔庄镇张家村建起了“山谷原舍”精品民宿。自开业以来,几乎每逢大小长假都是一房难求。眼看着老屋子的“华丽蜕变”,跟着李正军一起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加入“民宿联盟”。通过深挖张家村民俗文化元素、独具匠心的设计、打造个性化空间,并与绿水青山完美融合,在环境、功能、服务上下功夫,建设具有青川特色的以“社会化情怀、家庭式服务、市场化需求”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新模式。“青川模式”的精品民宿打造,为当地旅游扶贫注入了全新动力。
青川唐家河白鹤林(摄影:董开国)
既可游“绿水青山”,又能在农耕文化、特色民宿里寻“乡愁记忆”。近年来,青川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速达10%以上。2019年,青川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3亿元。
广元市朝天区:
全域旅游盘活山水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朝天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磨沟
从巧夺天工的先秦栈道明月峡,到鬼斧神工的地下仙宫雪溪洞;从美不胜收的神奇秘境水磨沟,到四季如画的养生天堂曾家山;从浪漫梦幻的樱花谷,到“世外桃源”罗圈岩……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全要素、全季节、全时空、全行程的旅游风景画。
这里,就是广元市朝天区—蜀道入川的第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北气候的交汇点、千年古蜀道和千里嘉陵江的交汇地;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地;一个享有“栈道之都 养生天堂”美誉、万千游客邂逅“诗与远方”的梦想之地。
资源虽好,但在曾经,旖旎风景背后、青山绿水之下,这里却穷得让人揪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秦巴山区连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朝天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421户25518人,而这些贫困人口又大部分聚居于深山生态景区周边。如何化资源为资本、转优势为动力?近年来,朝天区“旅游兴区”战略精准发力,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的“朝天探索”为钥匙,解开绿水青山、冰山雪山的密码,将生态宝藏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暖春四月,行走在朝天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家山,天空澄碧、远山含黛,美得让人心醉,然而记忆回到几年前,情景可不是这样。“吃的是洋芋果、烤的是疙瘩火,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前的曾家山,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一片穷山恶水。”曾家场镇精品民宿“雨田山庄”老板娘李翠英感叹说,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还当上民宿老板,不但实现年均收入四五十万,还带动了一大帮姐妹脱贫致富。
今年70多岁的王本学,是李家镇青林村四组的老支部书记,他说,原来的青林村是个穷地方,孩子上不起学,男孩大了都不好找媳妇儿,但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青林村不但摇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村里还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乡亲们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开起了小轿车,日子一个过得比一个红火。
在朝天,像李姐和老张这样,依托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例子比比皆是。昔日的贫困村沙河镇罗圈岩村,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成功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幸福美丽新村”到“旅游景区”的三级精彩转身。连片打造的蓝莓、樱桃、蚕桑、花卉等9个特色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园区,52个精品旅游村落和转马文、中曾李、朝羊蒲3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以及陆续成功创建的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密集发力,正全力推动朝天区的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携手并进。
如今,全域旅游已然挑起了朝天区脱贫攻坚的“大梁”:2019年,该区累计接待游客826.71万人次,同比增长24.41%;实现旅游收入87.1亿元,同比增长43.82%;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45%降至0.01%。
一业兴,百业旺。朝天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商贸、医养等产业的倾情拥抱,带动了金融、交通、餐饮、商业、娱乐等多行业齐头并进,形成了一二三产联动、共绘旅游蓝图的新格局,带动了朝天区县域经济向阳发展、转型升级。在旅游扶贫战略的带动下,朝天这片热土,倚青山捧绿水,巧用“美景”决战贫困,正迎来大好的发展时期。
稻城县阿西村:
“非遗+扶贫”
让传统文化为脱贫助力
稻城县色拉乡“梦幻花海”
四川省的甘孜州稻城县,也是位于四川藏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对不少游客而言,稻城亚丁以“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闻名于世,但是在稻城,仍旧有不少脱贫攻坚亟待啃下的“硬骨头”,赤土乡阿西村便是其中之一。阿西村是四川省深度贫困村,全村75户459人当中,贫困户就占了29户121人。正是在这样一个不太为外界所知的村庄中,却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
阿西土陶既是独特的藏族手工艺产品,也是稻城亚丁“四绝”之一。它的原料来自于赤土乡的红色土岩层,名为赤土。此红土成分特别,含有氧化铝及微量元素,粘性强而透气性好,是制陶器的绝佳原料。生活在附近的阿西村人自古就利用此土制作陶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在阿西形成了一套完美而特殊的黑陶烧制技艺,出现了一批世代传承的制陶世家和能工巧匠,创制出了许多制作古朴精美,造型奇巧多样、民族特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强实用性和观赏性的黑陶器皿。然而,由于贫困和交通制约,阿西土陶常年以来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声名远扬在外,却很难为当地脱贫带来实际帮助。
自2018年对口帮扶阿西村以来,针对阿西村产业结构单一,扶贫产业选择空间小,贫困人口收入少等实际问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组织规划专家组深入到阿西村以精准扶贫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和支撑点,免费为阿西村科学编制了《阿西村旅游扶贫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为以旅游规划扶贫助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有了规划作为基础,产业扶持也迅速跟上。四川省文旅厅与当地县、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因地因村因人制宜,通过“非遗+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以国家非遗阿西土陶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在产品创业和技能培训方面,通过聘请专业土陶制作专家、教师队伍在阿西村举办土陶工艺制作培训,提升阿西土陶非遗产品工艺水平。同时,以“农户+合作社”的方式,改变阿西村土陶制作工艺简单粗糙、制作人员分散的历史性生产模式,搭载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顺风车,成立稻城县赤土阿西土陶产销专业合作社。除此之外,阿西土陶合作社还积极与县城、香格里拉镇等多家酒店和民居签订了阿西土陶营销合作协议,帮助搭建传统工艺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阿西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贫困群众技艺创新、就近就业、打造品牌、增收致富。目前,阿西土陶产品营销商家已达20余户,年销售收入达10余万元,实现贫困户产业增收,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泥陶碗变为了金陶碗”,实实在在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一方面是阿西土陶技艺得到有力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土陶文化产业也正逐步成为繁荣地方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和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泸州市叙永县:千年
技艺助村民脱贫增收
四川泸州叙永县西溪村是自然生态保护区,工业产业项目受到限制。原四川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经过多方考察悉心研究,针对西溪村的自身条件,将扎染工艺作为定点帮扶西溪村的特色项目。近年来,通过专家调研、开展培训、举办活动,叙永走出了一条“非遗+产业”的特色帮扶新路子。
扎染,古称扎缬,在四川称蜀缬,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也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叙永县手工技艺和制品底蕴深厚,但却面临产品种类单一、手艺人较为分散、销售渠道欠缺等问题。在四川省文旅厅的对口帮扶下,当地陆续针对实际情形展开了多种帮扶措施。自首期“扎染艺术培训班”在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开设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培训班由西溪1个村扩展到了摩尼镇、麻城镇、枧槽苗族乡等5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培训范围逐步向叙永全县覆盖。参训学员由最初的6名妇女,发展到现在的200余人,其中的带头贫困户更是在培训、销售活动中增收1万多元,为扎染特色文化扶贫在叙永的全面铺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奠定了叙永扎染专业合作社的雏形。
集中培训强化了当地的技艺水平,随着一件件扎染产品的问世,文化帮扶由此迈开了“闯市场”的脚步。2018年10月17日,时值中国第五个扶贫日、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之际,由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党委主办,四川博物院、四川雕塑艺术院承办,以“精准扶贫·艺献真情”为主题的定点扶贫艺术作品展顺利开幕,展览用书画、摄影、工艺品、民族服装、音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非遗+产业”的扶贫工作。通过多种活动举办,叙永扎染“一炮而红”,在网络上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为将短期成果变为长期效益,从“造血”机制上根本解决精准扶贫问题,让扎染艺术真正成为文化扶贫的长效载体,四川雕塑艺术院范文教授组织专家和培训班老师分批次深入到当地苗寨进行田野考察,收集丰富的文献及图片资料,根据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加以分析和提取,带领当地村民开拓思维,开展艺术衍生品研发,利用扎染工艺和本地文化元素设计制作靠枕、服装、围巾、包袋、家居用品等,把艺术品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把民族文化转变为产业,直接助力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从产业培育上让文化扶贫真正落地和走向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叙永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文化旅游资源蕴藏丰富,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而扎染是非遗手工技艺,与西溪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尤为匹配。接下来,当地还将进一步推动扎染与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结合,借鉴先进景区经验,探索更大规模、更深领域的与包括扎染在内的非遗艺术的合作。同时,通过建立“叙永县民族文化创意专业合作社”、加强扎染文创产品开发、积极推动扎染非遗文化产品走出去等措施,帮助叙永扎染做响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让千年技艺真正为助农增收助一臂之力。
绵阳市平武县:
“木头财政”变“美景财政”
平武县清漪江流域旅游扶贫、休闲度假、康养项目—羌家手工制茶(摄影:梁德权)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平武县,是四川非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同时也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长期以来,平武守着“金山”,却难以摆脱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天然林禁伐前,平武是名副其实的“木头财政”。天然林禁伐后,平武一度将矿产、水电等资源开发作为发展重点。
然而,长期以来“靠山吃山”的平武,其实是九寨、黄龙的“东线门户”,是“大九寨”精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大熊猫数量更是居全国第一,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美誉。境内王朗、虎牙、老河沟、清漪江的原始森林、高山飞瀑、雪山冰川举世罕见,独特的藏羌民俗、报恩文化等人文资源神秘深邃。
如何把青山绿水,转化为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平武县在深刻研判县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和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以文旅攻坚带动脱贫攻坚,努力将文旅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自从2016年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以来,平武致力于构建“白马—虎牙—九寨—黄龙”旅游大环线,确立了“一核四线”的全域旅游布局,以县城“千年龙州府华夏报恩城”为核心,深入挖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将火溪河、虎牙河、老河沟、清漪江四条沟域打造成资源深度融入、特色差异发展的精品旅游线路。以规划为引领、线路为抓手、产业投入为增长点,目前,平武“大报恩城”项目正在加快引资建设:火溪河流域的王朗白马风景区已成为川西北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老河沟成为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清漪江流域农家客栈、特色民宿成为众多游客生态康养、避暑休闲的理想去处;引进山东水发企业投资50亿元开发虎牙生态旅游区投资30亿元开发平南农旅小镇、平通森林康养小镇、报恩文旅游小镇。
除了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以外,为了旅游扶贫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让旅游扶贫事业的血液更加饱满,当地还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打通和延伸旅游扶贫的“毛血细管”。在陆续出台的《乡村旅游发展扶持办法》《精品民宿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中,平武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示范村(点)建设,县财政每年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二星级补助3万元,三星级补助15万元,四星级补助25万元。同时,县上还制定出台《乡村农家乐扶贫“帮带”实施方案》,落实乡村“农家乐带户”激励引导机制,推进“双十”活动,由每个农家乐帮带10个以上贫困人口就业,帮带10户以上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极大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外国友人在平武县学羌绣(摄影:向远木)
为使乡村农家乐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最大化发挥带动力,当地政府还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旅游扶贫基建投资支持,每年县财政设立一千万元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按照不低于1∶10的比例,与信用社、农行等银行设立支农再贷款,支持乡村农家乐,精品民宿发展和旅游扶贫基地建设,利率为央行基准利率,按照准入原则,将20%贷款部分用于支持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县财政给予50%以上贴息补助。80%贷款融资部分由政府平台的国投公司进行乡村旅游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少量财政资金,吸引社会投资,撬动乡村旅游扶贫攻坚的诸多壁垒和障碍,顺利推进旅游扶贫展开,有力的带动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多措并举,密集发力,眼下的平武,“木头财政”正积极变为“美景财政”。2019年度,当地旅游总收入达到44.3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457.96万人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凸显。
文化旅游扶贫,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相结合的脱贫新路,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农牧业增效,又能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扶贫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正越来越成为共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文旅项目的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都得到了极大改变,世代闭塞的山乡如今处处涌动着发展活力。下一步,四川将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硬骨头”、进一步聚焦文化扶志扶智作用的发挥,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提质增速,增强贫困群众的文化认知、国家认同,助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麻城寨和村的村民正在制作扎染,图为范文教授与村民。
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稻城县阿西土陶展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