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文化和旅游部的干部,心怀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做奉献,是基本的职责和要求。2018年10月,组织安排我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兴仁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这一刻起,我成为了全国千百万脱贫攻坚队伍中的一员,将全身心参与到光荣而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中,共同书写和见证中华民族几千来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史。
走上扶贫之路,既是我的初心,也是机缘巧合。我出生在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童年时期生活在贫穷的山沟里,虽然上学以后离开了那里,但是成长过程中一直与乡村有着紧密的联系。参加工作以后,2007年我主动争取,成为了云南省第一批新农村工作指导员,到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七里村驻村工作一年,与当地的干部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仅深入了解了基层的情况,也积累了一些农村工作经验。过了十年,当组织再次征求我的意见,愿不愿意到最艰苦的地区参与扶贫工作。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没有犹豫,能够再次回到基层,与我热爱的农村和老乡们重逢,将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2018年10月25日,告别爱人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带上行囊,乘飞机坐汽车,经过一天的行程,我来到了即将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初见巴马,空中飘着蒙蒙的细雨,群山环抱,山形奇秀,清粼的河水蜿蜒在城市中间,在傍晚灰黑的光影下,仿若出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画卷。虽然巴马的美景沁人心脾,但是最深的感受还是这里真的很偏僻,交通真是不方便。从地图上看,巴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这片区域也是全国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在县城停留一夜,第二天继续向巴马的西北方向前进,驱车40多公里,翻过一座座大山,到达巴马县与凤山县交界的地方,这里就是兴仁村的所在地,也是我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9年,兴仁村有户籍人口871户3186人,其中贫困户316户1303人。通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和持续帮扶,全村已脱贫308户127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村内聚居着汉族、瑶族和壮族,汉族人口最多,比例达到57.5%,瑶族占23.7%,壮族占18.7%。这里民风淳朴,民族和谐,老乡们热情好客,乐观豁达,勤劳勇敢。兴仁村的行政区划面积十平方公里,管辖28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峰丛密布,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受自然环境限制,各村民小组分散在山坡和峡谷中,两个村民小组之间最远的路程超过了十公里。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老乡们展现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智慧,在陡峭的山坡上立起柱子建高脚屋。路边看是一层的房子,换个方位看,路下面还有两层。土坡和平地被充分利用起来,种上了各种农作物。其中种植规模最大的是蚕桑和油茶,其次是玉米和水稻。蚕桑和油茶是兴仁村的特色产业。蚕桑产业带动了93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油茶产业刚起步,三年后将给群众带来新的收入。
兴仁村的扶贫工作复杂而艰巨,不仅贫困人口多,贫困类型多种多样,任务重压力大,而且自然条件艰苦,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困难重重,需要加倍付出才能巩固脱贫成果。这对于我们长期待在机关的干部来说,既是考验也是锻炼。只有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辱使命,按时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为此,在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和各司局、直属单位以及广西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做成了一些难事。
首先,文化和旅游部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到一线看望慰问扶贫干部,给我们加油鼓劲。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同志委托副部长李群同志,代表部党组到广西看望慰问在巴马挂职的副县长和第一书记,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10月份,纪检组长迟耀云同志到巴马调研,深入兴仁村走访贫困户,进入村委会和我们的宿舍,全面了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与一线的扶贫干部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部领导的关心和厚爱给一线扶贫干部注入了绵绵不绝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扎根基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文化和旅游系统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群策群力,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支持脱贫攻坚。自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各司局和直属单位通过文化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帮助兴仁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8年12月,资源开发司开展全国旅游扶贫培训,专门留出30个名额给巴马县各贫困村的干部,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提高旅游扶贫的能力;2019年春节前,艺术司组织中国煤矿文工团到兴仁村开展“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家服务基层示范活动”,把国家级的文艺演出送到村里,让群众享受了高品质的文化大餐。艺术司还代表部机关向全村80岁以上老人和兴仁小学的学生捐赠了4.3万元的米面油和学习用品;财务司联系星云基金会为兴仁村五位贫困大学生提供2.5万元助学经费。各下属单位也积极参与文化扶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捐赠七万元,建设文体活动场地;中国国家画院派出画家到兴仁村开展《扶贫颂》艺术写生活动,记录和宣传巴马的扶贫成就。为解决兴仁小学寄宿生冬季保暖问题,在我的呼吁下,文化和旅游部同事和社会爱心人士向兴仁小学捐赠了价值三万元的财物。机关服务局和广大职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郑州小夫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个人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累计采购14万元的柑桔和其他农产品,为兴仁村的农产品搭建了销售渠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协调市、县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支持兴仁村公共文化建设和产业扶贫工作。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组织专家团队到兴仁村调研,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投入400万元建设兴仁村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每年将通过旅游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十万元以上的收入。
2019年春节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组织中国煤矿文工团到兴仁村开展“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家服务基层示范活动”,把国家级的文艺演出送到村里。
有了领导的关心和单位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兴隆屯是一个靠天取水的村屯,一到冬季49户184位村民就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拉水。由于这个屯没有水源地,为了水的问题,经常与其他村屯发生冲突。2019年3月,我们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分头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同时冒着坠落山谷的危险,我与村支书和工作队员一起到大山深处寻找水源,建设供水设施,彻底解决了兴隆屯数百年来饮水保障不足的问题。新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需要建设用地,要求限期完成土地流转任务。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兴仁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推进,我与镇包村小组密切配合,带领村两委勘查地址,反复论证,一家一户磨嘴皮讲政策,一个半月没白没黑地工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把建设用地流转到位。随着雨季来临,兴仁村的地质灾害和风险隐患立即暴露出来,6月至8月先后发生十几起山体滑坡事故。其中最严重的是解木湾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公路涌到了村民的房屋前,形成高大的滑坡体悬挂在村庄的上方,威胁到弄汪、由木、那务等三个屯133户37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键时刻党支部冲在前面,组织党员及时转移安置群众,连夜排查值守,确保村民远离危险区域。由于组织保障得力,排险处置科学,群众平安地度过了雨季。经历了各种挑战和考验,打了一年的硬仗,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超额完成2019年兴仁村贫困户脱贫摘帽任务(原计划七户30人),实现了11户45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8%。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迎头赶上的一次机遇。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倾斜,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以来,兴仁村在坡漂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把50户居住在石山区、交通不便、饮水安全无保障的村民搬迁出来,同时给配套发展食用菌产业,保障了就业和收入,让他们彻底告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政府每年持续投入,投资350万元让所有的村民小组连通了水泥硬化路;投资180万元建设十处饮水工程,让所有的村民都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统筹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自治区专项资金为69户无房或住危房的村民建起结实、安全的砖混住房;投资450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蚕茧烘干厂、小蚕共育房、扶贫蚕房;奖励94万元,帮助164户村民改造养殖牲畜和家禽的圈舍,全方位的扶贫开发为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贫困群众的收入、吃穿、住房、医疗、教育、产业和就业等各方面都有完善的政策和帮扶措施,再也不会发生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现象。鳏寡孤残以及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能享受政策兜底,他们不用再为收入和吃穿发愁,绝对贫困将成为历史。
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机关人事处处长李忠国与巴马县委常委、副县长蔡山帝到兴仁村食用菌生产基地调研。
党的政策好,我们要努力向前跑。脱贫只是新生活的开始,要想早日迈进小康社会,兴仁村明确了一条思路,就是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村集体经济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抓住时机开发民俗、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为进一步引导群众走产业致富的路子,因地制宜,我们采取不同的模式推动产业扶贫。一是“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设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产业脱贫孵化平台,让贫困户进入基地学习技术、积累资金,实现自力更生,解决产业发展起步困难的问题,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二是“消费扶贫+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主动拓展柑桔销售渠道,通过消费带动,把产品变商品,激励贫困户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公司合作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贫困户参与种植,先当工人拿工资,掌握技术后再当合伙人拿股金,不断拓宽脱贫致富的道路。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消费扶贫采购兴仁村的柑桔,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种桑养蚕是兴仁村的特色产业,带动了93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图为作者在田间查看桑叶的长势。
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让贫困的群众跟上时代步伐,一起分享社会进步成果,公平地得到住房、医疗、教育保障,有同等的机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历脱贫攻坚战的洗礼,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过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消除绝对贫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全世界的庄重承诺。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和智慧领导全国人民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战胜贫困,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伟大梦想。通过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坎里。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战无不胜的法宝。脱贫攻坚为我们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践平台,所有的干部在这个平台上历练成长,成为中流砥柱。脱贫攻坚给我们带来的最大财富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最懂基层、吃苦耐劳、最能打仗、能打胜仗的人才队伍,这才是国家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
李翔,男,1979年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中共党员,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绩效和政府采购处二级调研员。2003年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2年获云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云南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工作,2007至2008年担任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七里村新农村工作指导员。2012年遴选到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工作。2015至2016年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挂职。2018年先后任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政研室副调研员、财务司绩效和政府采购处副调研员。2018年10月至今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兴仁村第一书记。
工作队员入户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