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15日期间,湖南非遗传承人王文定、何应标携带他们的棕编和麻阳苗画纸扎走进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周”课堂,为50余名学员传授非遗技艺。
为了让学员能够系统地学习棕编和麻阳苗画纸扎,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特开设了小讲堂教学。经过3天6个小时的集中授课,王文定的学员们不仅对棕编文化有了基本了解,而且自己动手练习,熟悉棕编的基本方法,每个人都完成了蚂蚱、蛇和金鱼3件作品。何应标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授了纸扎的起源、种类等,并手把手向学员们传授了剪拉花、简易纸花和花灯笼的制作。
何应标老师走进了“神话故事班”授课
王老师走进“中文入门班”授课
为了扩大棕编和麻阳苗画纸扎中国非遗文化在学员中的覆盖面,中心还安排何应标到中心的“神话故事班”、王定文到“中文入门班”授课,均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学习棕编的学员们感叹,老师的每个动作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看来每个手法的背后都承载了传承人的长期苦练和心血,感谢老师能将鲜活的中国非遗文化传授给他们,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愉快又有益的事情。学习纸扎的学员们也纷纷表示,一张小小的红纸,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就能做成一个别致的红灯笼,真的好神奇。通过纸扎学习,他们知道了中国湖南和湖南麻阳,还学到了湖南的祭祀文化,庆典文化,感到收获很大。 15日,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史瑞琳、副主任云峰出席了棕编和纸扎小讲堂的结业仪式并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
纸扎小讲堂结业合影
棕编小讲堂结业合影
棕叶编是采用我国南方漫山遍野生长的棕树叶为原料进行编织的一门南方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据传,在战国时期就有人用棕叶编扎扫帚、鸡笼,用棕毛编制蓑衣、棕绷床、棕绳,以后逐步发展到用新鲜棕叶编制小动物。长沙棕叶编是将新采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煮至由青转黄,然后日晒夜露,待完全干透变白后制作,既不变形,又便于存放收藏。在作品的颜色处理上采用老棕叶和嫩棕叶来表现颜色的深浅,效果奇特。2012年,棕编(长沙棕叶编)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阳位于湖南省西部,史称“苗疆要冲”,是多元文化及二元地理要素层叠区间。复杂的文化沉淀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麻阳苗族纸扎的复合型文化载体特质。麻阳苗族纸扎,秉承苗族“神道设教”文化传统而来,兴起于西汉,流行于魏晋,盛行于明清,历经数千年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流程。其品类多样,有剪花纸扎、凿花纸扎、模具纸扎、骨架纸扎的技法类别,也有扎花、扎灯、扎器具的样式类别,还有游艺纸品、祭祀纸品、家居纸品的用途类别。其基本技法有剪、凿、扎、缠、模、糊、描、饰及一些篾工、木工技巧,其工序流程自成体系,除剪花纸扎相对工序简便,凿花纸扎、模具纸扎、骨架纸扎工序都比较复杂,凿花纸扎就有备料、雕花瓣、浸花模、剪花心、揭花层、拓花、装饰、插花8道复杂工序。201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结束首尔的教学活动,两位非遗传承人又分赴韩国全罗北道扶安郡和大邱广域市,在扶安小学、白山中学、扶安中国文化院、大邱文化院等地继续开办中国非遗培训和讲座培训,受众预计达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