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的街头,点亮夜色的除了闪烁的霓虹和一盏盏路灯,还有散落在城乡各处的24小时图书馆。在这里,人们早已习惯了散步时顺便借本书,走累了去图书馆歇歇脚,甚至在闲暇时间去街角的图书馆里做一些志愿服务。
一年前,当王芳第一次在张家港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景时,心里说不上有多羡慕。王芳的老家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名志愿者,毕业后她如愿回到了家乡,从事基层社会管理相关工作。
王芳所在的社区是沿河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安置点——思州B区黄板社区。如何让居民们搬进来、融进去、稳下来,尽快适应新生活,是王芳的核心工作,需要她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在一次去张家港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培训中,当地的24小时图书馆深深印在了王芳的心里。
“当时我们被组织参观学习张家港的志愿服务体系,真的是非常完善和高效。不仅有线上志愿服务网站,可以让志愿者们在线注册,申请志愿服务项目,而且还有像24小时图书馆驿站这样许多面向城乡居民开放的志愿者服务点。”王芳说,24小时图书馆是个“神奇的地方”,它非常智能,不需要有人值守,室内的灯光、空调等电子设备均为人体感应以及温控感应自动开关,有人进入就打开,读者离开就会自动关闭。它又特别温暖,有许多志愿者会定时来打扫卫生、整理书籍、举办阅读活动。
“当时我就在想,在沿河如果也能有这样的24小时图书馆该多好!不敢奢求每个村或者社区有一个,即便是在县城里有一个都好。”王芳说,“我们这里劳务输出较大,中青年人都在外打拼,易地搬迁的安置点里居住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我们会组织很多文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尽管如此,即使是我们当地的中小学校里,恐怕也没有这样一个能够让孩子们在任何想要看书的时刻,都可以安心阅读的地方。”
让王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就在她所在的社区,一个130平方米、藏书5000余册的“升级版”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建成启用。这是张家港与沿河县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合作框架下,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和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推动的文化援建工作重点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张家港已赠建沿河“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5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中心1家,总面积396.25平方米,总投资430万元。
“你看这里是不是比我们在张家港见识到的还要大、还要好。”驿站正式启用的那一天,王芳非常兴奋地邀请了一年前和她一起去张家港培训的小姐妹黎雪莲来参观。
“这就是美梦成真的感觉吧!”黎雪莲说,“以后,我可以带我们社区的孩子们到你这里开展阅读活动呀!咱们好好设计设计,怎么把这些图书用好……”
谈起24小时驿站的种种,王芳兴奋得像个孩子。她说,驿站里最美的画面就是孩子们安静阅读的一幕一幕。“做好易地搬迁工作除了要保障老有所依、少有所学,还需要在精神上为他们找寻归属感,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来填补他们的空虚时光。如今在我们社区,居民们不仅可以在广场上载歌载舞,还可以在驿站里畅游书海,我想这些喜人的变化体现在居民身上,就是文化小康所带来的幸福感的体现吧!”
记者手记
江苏张家港市,一个位于长三角腹地,连续四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综合实力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三甲的城市。
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地处乌江之畔的革命老区,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未摘帽的片区县,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为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2017年11月,张家港与沿河正式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3年多时间里,跨越1500多公里,这次特殊的“牵手”,让两地紧盯脱贫摘帽的攻坚目标,全力实施“123扶贫协作攻坚行动”(完善一个全域结对帮扶机制、坚持智志双扶、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劳务就业、消费扶贫三项扶贫协作),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截至2019年年底,沿河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818户60248人,出列贫困村20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0个),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3.13%下降到3.3%。
或许,比数字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当地群众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变化,沿河县“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的故事算是一个。从2018年开始,张家港就开始将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的诸多宝贵经验,具有创造性地向沿河输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得到了及时分享。在脱贫奔小康路上,沿河县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没有被忽略,高质量服务让他们获得感满满。正是在这样的携手探索之下,东西部公共文化共同小康的“时差”一步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