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根据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受到重视。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文帝刘恒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在汉武帝颁行的太初历中,正月十五为新年的第一个望日,具有重要的意义。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西域记》称印度摩揭陁(tuó)国正月十五日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汉明帝为了表彰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
另一种说法认为,元宵燃灯源自道教的上元节。道教有“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唐宋时期,元宵灯火愈加兴旺,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猜灯谜、吃汤圆、迎紫姑等民俗出现在诗文记载中。元代大部分假期取消,但民间灯会仍然持续。明代灯节延长至10天,与春节相接,热闹非凡。清代节期缩短,但赏灯活动规模很大,除燃灯之外,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及至今日,城市里的元宵节俗主要浓缩为逛灯会和吃元宵。各地举办元宵晚会、元宵喜乐会等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出门赏灯游乐或是在家吃元宵看晚会,人们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元宵节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侨华人的聚居区也欢庆不衰。
(邹雅婷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