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文化部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广东省文化厅和暨南大学共同承办的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广州)在暨南大学举办结业仪式。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奕民、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蕊、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梁川、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党委副书记夏泉等校领导以及来自23个国家的29名学员出席仪式。结业仪式由夏泉主持。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奕民致辞
寄望青年汉学家沟通中外文化、联接中国与世界
“你们既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见证者,也是世界认识广东的亲历者。”张奕民在致辞中表示,广东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作为汉学交流的重要成员,汉学家们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联接广东与世界的光荣使命。希望各位汉学家通过此次研修活动,与中国的情谊更进一步深化,把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为构建良好的中外关系传播和谐的声音,成为真实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林如鹏表示,汉学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国与世界展开文化对话的基石。今天的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为新时代“中国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理念与新的视野。暨南大学在海外汉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一定的实力,通过参与承办此次研修班,为暨大的研究提升了新的台阶,开启了新的方向,扩展了新的格局。他指出,自你们到来的那一天起,就与我们成了一家人——“暨南人”,希望各位学者回国之后,可以加强与我校合作,充当华文教育和汉语教学的友好使者。
结业典礼上表彰了表现优秀的学员,共颁发“优秀进步奖”“优秀班干部奖”、“优秀工作人员奖”、“优秀志愿者奖”四个奖项。张奕民、林如鹏为所有青年汉学家颁发研修班结业证书。
荣获 学员优秀组织奖 的青年汉学家与颁奖嘉宾合影
荣获 优秀学员奖 的青年汉学家与颁奖嘉宾合影
据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云飞介绍,研修班的学员挑选强调“专中选优”与学术性。本期31名学员中,来自大学和研究所背景的占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在当地已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如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刘星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国大学中文系主任林雪莹等。
青年汉学家刘星雨代表所在研修组学员汇报研修成果
青年汉学家白龙代表所在研修组学员汇报研修成果
青年汉学家与嘉宾合影
授课与研修:为青年汉学家研究中国提供多样化视角
自5月11日开班,三周时间安排了满满当当的授课、游历和研修。研修围绕“开放中国,领潮广东”的主题精心策划,突出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广东发展及岭南特色文化。研修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多个领域,为学员进行“中国学”研究、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深入而多样化的视角。
四场讲座紧随开班之后,以“中国近年来建设成就与新时代发展规划”开篇,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教授主讲,从经济的视角直观地展现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新面貌和新愿景,让学员首先对当代中国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来自菲律宾的学员洪秀萍(Grace Guiang)惊叹中国创新的力量。
而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发展”“文物里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讲座依次举行,分别由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教授,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讲授。
青年汉学家们按照各自的研究意愿和基础,被分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国经济”4个组别,各聆听分组讲座4场。李云飞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一个播种的过程,希望汉学家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到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为中国故事的传播作出贡献。
暨南大学还为学员安排了各自的“课题导师”,与学员开展学习交流并指导论文写作。开班后,学员便与导师见面,研修期间一起探讨当代中国经济、国际关系问题,共同商讨论文写作主题。研修班结束后,暨南大学会将他们的研修论文收集、结集出版。
行走岭南:感受古典中华的传统魅力和当代中国的神奇变化
除了室内的课程,青年学者们此行更重要的活动是游历。“真有点累啊!但是太珍贵!”来自越南的影视编剧林家宝珍由衷地说。确实,上课之余穿插的分组外出如此密集——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上越秀山、游中山纪念堂,访黄埔古港、看粤剧博物馆,到开平碉楼感受独特的建筑语言,去佛山祖庙观咏春拳,在番禺区沙湾古镇考察中国基层社区治理,还有南沙自贸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深圳改革开放博物馆、珠海港珠澳大桥……除了个别曾在广东求学的,青年学者们基本都是第一次来到广东,这方水土带给他们莫大的惊喜:古典中华的传统魅力、当代中国的神奇变化,鲜活地显现在他们面前。
所到之处,老师和导游的介绍都离不开关键词“开放”、“海上丝绸之路”。看得多了,青年汉学家们感受到广东的独特一面:并不只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打开大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与海外交流的门户。他们对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地方印象特别深刻。B组学员甚至还去到了长洲岛上人迹罕至的“外国人公墓”,凭吊那些葬身异乡的外国海员、商人和外交官。苏格兰女孩月雪芳感触地说,当年广州确实是中西交流的前沿,这些外国人的墓碑今日看来就如同一个个纪念碑。在开平的自力村碉楼,韩国学者柳多絮连说“久仰、久仰”,在她看来,这不仅能表现中西合璧的实用建筑理念,而且凝聚着出海谋生的华侨们可贵的爱国之情。
来自乌克兰的亚历山大则一路非常注重观察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商贸形象,他是乌克兰第一本“汉语乌克兰语大词典”(含八万词条)的编纂者,眼下又正在为专门的汉语商贸词汇研究收集素材。
来自印度古吉拉特中央大学的学员黎明感叹,我们去了很多特别的地方,实地感受了许多古老和当代的中国文化,这为我们的学习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很多信息。
带着课题而来 让研究在中国之行中拓展与深化
来自印度尼西亚、现任雅加达建国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林雪莹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广州了,但她在游览过程中的兴奋之情却一点也不亚于其他学员。她说,十年前自己在厦门大学读研的三年间曾到过几次广州,之后几年也来过几次,但每一次来都能看到广州“不同的面相”。“广州几乎是一年一变啊,这些高楼大厦、基础设施还有交通都在不断地改善,各种高科技技术也层出不穷,但我也能感觉到广州的快节奏和相对的拥挤。总之,这种高度繁华和现代化是我们印尼所没有的。”她还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在广州为期二十天的学习,除了和其他青年汉学家成为好友之外,同时能了解更多关于广州的故事,感受广州日新月异的变化。
来自英国的作家、译者、配音演员月雪芳说:“中国发展和成长得非常快,但是传统文化的留存还是随处可见。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创造力,仅用于技术进步和商业影响力并不够。广州拥有一切,现代的和传统的,新的和旧的,这些都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可以去珠江新城感受未来,也可以去粤剧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真是美妙!”
她正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现在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思,女主角是从现代转向传统的女孩,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因此她来到广东学习粤剧。“这次我们来广东学习,几乎每天都有参观博物馆或传统建筑的内容,我还在想怎样把它们编到小说里去。”她相信,当代中国可以通过使用传统的叙事形式,为世界其他地方充当创造性和文化催化剂。我的小说是想表明,即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并永远是迷人和鼓舞人心的,人们总是在寻求并探索其根源。
来自哈萨克斯坦列尼古米列夫欧亚国立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库拉拉正在编写新的哈中双语教材。她2010年到兰州大学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当时和我一起学习的有9个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可是毕业之后至今,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欧亚国立大学当了汉语老师,我很骄傲坚持了自己的专业。”最近五六年,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哈萨克斯坦学汉语的热潮起来了,而且在全国的1800多万人口当中,每年到中国留学的超过一万五千人。
包括库拉拉任教的大学在内,各种汉语学习课程都很“热”。带着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汉语学习效果的问题,三年前她又回到了中国,在中山大学攻读“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博士学位。在导师的帮助下,她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借鉴中国在少年儿童当中推广英语教育的经验,探讨如何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系统的汉语教学体系。
结缘中国与暨大
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中央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的教师黎明带着“中印‘移民女作家’比较研究的课题而来。他一边当老师,一边在继续攻读华侨学领域的博士学位。他此次到广州来,特别是在暨南大学学习,“肯定是研究华侨故事的理想场所啊!”他说,“我想尽可能地收集在印度找不到的中文书籍和资料。现在我已经有了具体比较的目标,就是印度女作家裘帕·拉西里(代表作有《同名同姓》、《低地》等)和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她们的写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好像暨大的王列耀老师课上讲的那样,体现了乡愁、跨界等等问题。”他打算利用自己汉语方面的优势(能直接读中国当代小说),从文学的比较开始,进而扩展到历史、社会和经济方面,去研究在美国的印度侨民和中国移民。”
来自贝宁的恰比之前在武汉大学学习过一年的中文,后来在华中师范大学主修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广州,此行的一大收获就是打算在暨南大学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后。他现在正与导师沟通并征求相关机构的意见,希望今年九月份能够如愿重回暨大。
林家宝珍说得一口流利汉语,2003之前是暨南大学的留学生,如今回到暨大的她还抽空跟之前的导师小聚叙旧,再度加深与暨南大学的缘分。
月雪芳回忆自己与中国结缘的经过:“我学习汉语和参加这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都是因为我的一个大学老师,他来自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