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琳娜在发言 记者 蒲思静 摄
萨琳娜准备定格重庆的美好记忆 记者 蒲思静 摄
和伙伴合影 记者 蒲思静 摄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重庆)武隆合影 记者 蒲思静 摄
在武隆天生三桥坑底,25岁的德国姑娘萨琳娜按下快门,记录下了她与重庆武隆的中国记忆。对于从小见惯了平原和丘陵的萨琳娜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令她深深着迷。
2012年,因为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的暑期班,萨琳娜对亚洲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产生了研究兴趣。今年5月12日,作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具体实施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重庆)的一员,萨琳娜在完成重庆武隆风景区的实地考察后,她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
山水重庆:“用全身的毛孔去感受”
萨琳娜认为,最好的研究途径应该来自于体验。尽管对中国这片土地充满向往与期待,但此前,她了解中国的途径大多是书本和文件。此次中国行,对于萨琳娜来说是一次绝佳的研修机会。她说:“现在,我可以用全身的毛孔去感受中国。”
行走在武隆,一路山色苍茫、江水碧透。以奇山秀水闻名于世的武隆,不仅吸引着全国人民前来游览观光,更是美名外传,吸引着像萨琳娜这样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友人。绝佳的生态资源,成为武隆发展旅游业的最大本钱。
在这一点上,萨琳娜的感受很深。“武隆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山水风光,而重庆的繁荣也是我来之前难以想象的。这座城市,让自然风光和城市繁荣和谐并存。”而眼前的景色,也让萨琳娜真正相信,文献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中国”是如此真实。
与萨琳娜同行的,还有中国前驻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大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吴虹滨。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吴虹滨深有感触。“早年,我在广西当知青,与武隆一样,那里也有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可那时我心里明白:青山绿水好看,但那是‘穷’山绿水。当地粮食产量低,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
那如何让青山绿水又好看又实用,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此次武隆行给了吴虹滨答案。在走出《印象武隆》的演出会场后,吴虹滨感慨说:“武隆不但开发出了青山绿水的潜力,更开发出了巴蜀文化的潜力。将人文建设和青山绿水结合起来,这对当地发展是非常大的促进,它让经济发展可以持续地保持下去。”
美丽中国:有计划、能坚持、人人参与
早期,面对“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一个全球性话题,萨琳娜将自己的研究范围放在了亚洲的中西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在萨琳娜看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计划、能坚持并且人人参与。
对此,萨琳娜觉得武隆之行就是一次很好的结论印证。谈及调研感受,萨琳娜除了夸赞武隆奇特秀美的山水外,还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武隆景区的每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的,我没有见到哪怕一丁点垃圾,大家的环保意识非常好。”
在萨琳娜看来,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连生态保护都做不好,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是空谈。“武隆注重环境保护,并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将生态和经济紧密结合,这是双赢的局面。”
事实上,也正如萨琳娜所看到的,武隆一直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美丽中国”的内核。武隆人历来把绿水青山视为最宝贵的财富。自2012年以来,每年的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武隆都会举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至今已经成为武隆区的一项特色活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更养育了一方文化。心怀敬意地保护好武隆的一山一石、一鸟一兽、江河溪流,并坚持在保护中予以发展的观念早已深入武隆人的内心。萨琳娜觉得,行走在这奇山秀水之间,作为游客自然也不忍打扰这方净土。
2012年的一次活动,让萨琳娜与中国结缘。而此次青年汉学家研修活动则为她深入了解中国打开了新的窗口。结束一天的武隆行后,萨琳娜说,自己更加期待接下来的研修。在之后的两周里,她将在行走中感受中国之美,进一步发掘“中国速度”下的发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