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雷岛的“奴隶屋”(摄于塞内加尔)
达喀尔是塞内加尔共和国的首都,位于佛得角半岛,大西洋东岸,非洲大陆最西端。达喀尔是塞内加尔最大的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非重要门户,是欧洲至南美、南部非洲至北美间来往船舶重要中转站。
在15世纪之前,塞内加尔处在部落文明之中。1445年,葡萄牙人登上塞内加尔沿岸,开始掠夺这里的财富。1638年,法国人在塞内加尔河河口建立贸易站。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人从塞内加尔境内抓捕、抢掠大批奴隶、象牙和黄金。1864年,塞内加尔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划入法属西非洲,1946年塞内加尔全体居民成为法国公民,并成为法国的一个海外领地。直到1960年,塞内加尔才成立独立的共和国。
在这个过程中,达喀尔也逐渐发展起来。达喀尔地区原是一个小渔村,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受到殖民者的青睐,17世纪初成为法国东印度公司船只停靠地和奴隶贸易中心。达喀尔1857年被法国占领,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首府,直至塞内加尔独立,成为塞内加尔共和国首都。
达喀尔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
第一,殖民文化的历史见证。达喀尔记录着西方殖民者的残暴和罪行。在达喀尔东南方3公里的海上,有一个戈雷岛,俗称“奴隶岛”。这个岛面积不大,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仅36公顷,约合88英亩。这里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是罪恶的奴隶贸易在西非的最大中转站和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据统计,从1510年开始向美洲贩卖黑奴,到1848年停止这项罪恶贸易,在300多年时间里,约有2000万黑人奴隶从该岛被转卖出去,另有500万人死在岛上。
如今,岛上遗留下来的关押奴隶的“奴隶屋”,依然向人们述说着黑奴的血泪史。一处建于1776年的“奴隶屋”,高高的围墙,不大的院子,有个二层小楼。底层是岩石建筑,像洞穴一样处于半地下,一间挨着一间,黑暗、潮湿、闷热、肮脏,这是关押奴隶的牢房。在一个只有2.6米×2.6米的牢穴内,要关押十六七个奴隶,奴隶们只有蜷缩才能容身。关押女奴的囚室紧邻关押孩子的囚室,当时,许多母亲听着自己的孩子因饥饿、疾病而啼哭却无能为力,相距咫尺,却天各一方。在底层有两个“惩罚洞”,洞高只有1米左右,人只能屈身蹲在里面,“不听话”的奴隶就被关在这个洞里。据说,1991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来此参观时,亲身下到“惩罚洞”里,体验非洲同胞曾经历的苦难,出来时泪流满面。“奴隶屋”二层则高大、宽敞、明亮,清一色的木质结构,欧式风格装修,这里是欧洲殖民者的住处和奴隶贸易场所。殖民者听着奴隶的哀号、踩着奴隶的血迹、伴着抽打奴隶的鞭声,心安理得地在二楼享受。底层和二层两重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奴隶屋”背靠大海,牢房后面有扇门,称“不归门”。每当贩奴船来,“不归门”打开,就有一批奴隶从这里被押上船,踏上被贩卖到美洲的不归路。装上船的奴隶两人一组,用铁链捆在一起,链子上拴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铁块,想逃跑跳到海里也必沉入海底。这个“奴隶屋”,一次可关400个奴隶。现在,这里已成为博物馆。据说,当时在岛上像这样的“奴隶屋”有100多处。
当时,黑奴们在岛上,按性别、年龄分类,被烙铁打上烙印,戴着镣铐,脖子套上一个铁环,一根铁链穿过每个奴隶脖子上的铁环,将奴隶串成一排。奴隶们终日戴着镣铐干活,女人们则被迫做奴隶贩子的家庭仆人。不工作时,就被塞进那些狭窄的“奴隶屋”。在岛四周,残存着当年修建的炮台、岗楼、堡垒。可以想见,这个岛当时处在严格的警戒下,防止黑奴逃跑,当然,也对付来自海上攻占岛屿的军舰。毕竟,这个岛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对欧洲殖民者来说,这个岛的黑奴贸易带来的利益太丰厚了,必须重兵把守。据记载,当年,葡、荷、英、法等国殖民者都先后夺占过这个岛。这个岛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二,黑人文明的集中展示。非洲拥有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但西方殖民者摧残了非洲文明,毁坏了非洲文化。非洲大陆各个国家相继独立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有一个振兴非洲文明、繁荣非洲文化的历史任务。塞内加尔是非洲文化大国,在非洲文化振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黑人精神运动的灵魂人物之一,塞内加尔首任总统、著名诗人桑戈尔积极推动振兴黑人文明、振兴黑人精神。1966年,在桑戈尔总统的积极推动下,达喀尔举办了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在这届黑人艺术节上,桑戈尔总统提出了建造黑人文明博物馆的计划。从此,50多年来,建造黑人文明博物馆,一直是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共同愿望。这个愿望在中国的援助下得以实现。坐落在达喀尔的黑人文明博物馆由中国援建,于2013年12月开工,2015年12月竣工。之后,该馆进入紧张的筹展阶段,于2018年12月6日正式开馆。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由礼仪大厅、展厅、报告厅和藏品库房组成,是西非洲最大的博物馆。塞内加尔朋友说,黑人文明博物馆实现了塞内加尔几代人的文化梦想,是展示世界黑人文明的窗口,是非洲乃至世界黑人的精神圣殿,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促进塞中文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塞内加尔总统萨勒、时任总理迪奥纳和文化部部长库利巴利以及来自各国的政要出席了黑人文明博物馆开馆仪式。来自中国、法国、美国、古巴、海地、埃及、马里、乍得、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等20多个国家的500多件展品参加了开幕展。来自中国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博物馆的20多件(套)少数民族面具及配套服饰。
黑人文明博物馆坐落在塞内加尔国家大剧院的对面。塞内加尔国家大剧院也是由中国援建的。该剧院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1800个座位,于2008年12月开工,2011年竣工。现在,国家大剧院已成为塞内加尔最重要的文化场所,是展示塞内加尔艺术以及非洲艺术的重要基地。
在达喀尔有一个非洲复兴纪念碑,是2010年为庆祝塞内加尔独立50周年而建。纪念碑气势非凡,高53米,重达2.2万吨,矗立在达喀尔海岸边的一个山丘上。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式建筑之一。雕像主体为3个人物:挺立在山崖上的健壮男子,右手携一曼妙女子,左臂擎一男孩,男孩手臂前伸,指向远方。53米的纪念碑下还建有一座非洲文明史博物馆和一间影视厅。这座纪念碑象征着非洲人民从蒙昧走向光明,并致力于非洲的复兴和进步。
第三,著名的旅游胜地。达喀尔濒临大西洋,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9℃,最高气温可达45℃;11月至次年6月为旱季,7至10月为雨季。达喀尔全年都可度假,适宜旅游。达喀尔海滨是闻名于世的度假地,世界著名的酒店公司纷纷来此投资经营酒店。旅游是达喀尔的重要产业。在达喀尔南部有一个“玫瑰湖”,也被称为“粉红湖”,是达喀尔乃至塞内加尔最知名的景点,粉红色的湖水让来此的游人都惊叹不已。
与自然风光相呼应的是塞内加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塞内加尔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手工艺,早在1961年,塞内加尔就在全国建了十几个“工艺村”,“工艺村”村民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从全国手工艺人中挑选而来。他们在“工艺村”内,成立自己的工作坊,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各种工艺品。塞内加尔的传统手工制品琳琅满目,如鳄鱼皮制品、蟒皮制品、巨蜥皮制品、骆驼皮制品等;如大大小小的石雕、木雕、角雕等,特别是木雕艺术在塞内加尔有上千年历史,取材于非洲特有的乌木和桃花心木,因质地坚硬,乌木有“黑色大理石”之称;如当地特有的玻璃绘画、沙子绘画等,沙子绘画是塞内加尔的一种流行艺术,被称为“介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艺术”,十分受外国游客喜爱;如印染艺术制品,人们将织物放入盛有染料的大木盆中染色,在太阳下面晒干,然后敲打它们,制成美丽的图案,这种印染方法与中国的传统印染方法不同。可以说,流连在达喀尔街头,就置身于非洲传统艺术的殿堂,情不自禁地被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吸引,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达喀尔的名字为世界所知,还与一项赛事有关,那就是达喀尔汽车拉力赛。1977年,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创始人泽利·萨宾在沙漠中迷了路,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适合进行汽车拉力赛的地方。于是,第二年,他创办了这个赛事。最早的拉力赛路线由法国巴黎至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汽车从西欧到南欧、渡过地中海、经过北非、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到达西非的达喀尔。现在,这项赛事已不在这个线路举行,但达喀尔这个名字,随着这个赛事的发展,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