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世纪50年代中叶看李世济的戏,印象最深的是她与马连良先生演的《三娘教子》,与谭富英先生、李多奎先生合演的《桑园会》,再就是与谭元寿合作的《朱痕记》等。
李世济在1980年前后调到国家京剧院,与以李和曾为首的艺术家开始合作。当时,李世济在观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李世济自幼得到程砚秋大师亲传,她的丈夫、著名琴师唐在炘也深得程大师教益,深悟程派声腔内涵,二人毕生合作,创造出新。唐在炘逐步改进充实了乐队乐器,李世济的许多唱腔特别是新创剧目的唱腔是唐在炘的手笔。唐在炘亲自训练李世济的程派小乐队,她的所有演出,乐队都配合严谨默契,陪衬烘托极为出色,为人称道。
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京剧重现舞台,十分火热,李世济的《锁麟囊》、《六月雪》等红极一时,一票难求。那些年,李世济与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等艺术家曾赴香港演出,非常成功,香港舆论有称李世济为“新程派”者。后来她再去香港,依然好评如潮。
李、唐伉俪的艺术建树符合梅兰芳大师倡导的“移步不换形”的艺术规律,他们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在京剧园地中绽放出朵朵鲜花,她的传统剧目《锁麟囊》、《春闺梦》、《六月雪》等,整理加工剧目《梅妃》、《文姬归汉》等,创排剧目《武则天轶事》等都广受欢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世济率团全国巡演,不断排戏、努力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间,她长期忍耐着严重的胆结石病痛,坚持演出。曾有一次在济南演出,由于疾病急性发作不得不停演,她好转后又补演了这场戏,不让观众失望。
李世济是一位意志顽强、献身京剧艺术的强者,她晚年接连遭受打击,但终于战胜了心灵的痛苦,逐步解脱了精神的压力,全力以赴地坚持教学、研讨,出席必要的活动,顽强地工作,坐着轮椅为学生排《牧羊卷》、《武则天轶事》。
除了教学,她还关注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就在数月前,她几次打电话给我,表达她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京剧文丑人才的培养、丑行剧目的丰富等问题,她强调京剧文丑艺术传承的重要性,“无丑不成戏”,认为应该抓紧推出教学、示范以及训练青年演员和学生的方案、规划,发挥老演员、老教师的作用。在她的热情关注下,我们(包括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认真拟出了一个草案,春节前给她打电话介绍此事,但她家无人接电话,春节后也联系不上,此时才知道她已经住院,不能回应了。我们都盼望她早日好转,但她终于离去了。
李世济老师把一生献给了京剧,献给了她热爱的程派艺术,献给了支持、喜爱她精湛艺术的广大观众。她是顽强坚韧的艺术家,她为京剧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怀念、学习。
(作者系京剧名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