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莱比锡。据说在古老的德语中,莱比锡指的是生长着菩提树的地方。难怪这座城市到处绿荫披拂,不过我不知道掩映着这座城市大片大片的绿荫是否都是菩提树,但是在老城区的中心广场上,的确可以看到高大的菩提树。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虽说二战期间曾遭到过毁灭性的轰炸,但是今天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漫步,人们仍然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她的魅力。
有人说她是一座书城,因为世界上最早面世的印刷书便是在这里诞生的,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德国出版商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德国国家图书馆也建立于此,而且如今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国际书展。
有人说她是大学城,古老的莱比锡大学成立于1409年,至今已有六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堪称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而且这座高等学府今天依然生机勃勃,许多专业在德国大学的排名表上一直名列前茅。
有人说她是博览会之城,早在十五世纪,莱比锡市场的商业贸易便相当繁荣,而且驰名欧洲大陆,从而成为欧洲各国商品交换的中心之一,这可以看作是当今博览会的前身。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届样品博览会(1895年)和第一届技术博览会(1918年)就是在这座城市举行的。也正因为如此,莱比锡有了一个别名——“博览会之母”。
有人说她是音乐之城,因为和这座城市紧密相联的音乐大师多不胜举,如果要说出这些大师的名字,那么可以说,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人们只要在老城中心的广场上走一走,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曾在这一带留下过足迹的巴赫、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威名。而这其中巴赫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时间最长久,他曾在莱比锡市中心的圣托马斯教堂担任乐长达27年,他的许多杰作都是在这座教堂首演的。他所精心培养的圣托马斯合唱团至今依然享誉德国乃至全球。巴赫逝世以后,遗体就安放在这座教堂的祭坛旁,青铜棺盖上可以看到巴赫的名字,这座教堂也就成了许多崇拜者前来拜谒的圣地。
走在莱比锡的绿荫大街上,人们的心里也许还会涌现出其他更多的想法,因为那些古老的或现代的建筑如果能开口的话,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和你一起追溯往事,缅怀先贤。比如说这是一座文学之城,因为这座老城中心的那家餐馆与歌德、席勒、雪莱等人的名字联在一起。再比如说这里是宗教圣地,因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在这里发表过传颂一时的演说......总之,每一种说法都持之有据,都有着它独特的深意,每一种说法都使人不禁浮想连翩,想起过去,也想到未来。
在莱比锡的内城,菩提树的绿荫掩映着几座教堂。尼古拉教堂格外引人瞩目,教堂庄严而又肃穆,祭坛前悄无人声。环顾四周,你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大规模的示威运动,那场波及全德最后震动世界的示威运动,就是从这座宁静的教堂里开始的。
许多年以来,尼古拉教堂一直延续着一种传统:周一开放,人们可以进去作祷告。1989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那是个多事之秋。当年10月里的一个礼拜一,人们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堂做祷告,牧师也像往常一样领唱诗歌。而后,牧师便开始宣讲布道。不同的是,牧师宣讲的时候,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报纸。这是因为,面对着外面纷乱的时局,人们到教堂里来希望一扫内心的迷惘,寻求精神上的安宁,哪怕是片刻的安宁。于是人群越聚越多,教堂里面早已容纳不下,外面的广场也拥挤不堪。牧师们便只好带领做祷告的人群走向街头,而且牧师身后的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星期一祷告”最终变成了“星期一示威”。
据说第一个星期一大约来了八千人,而后成倍增加。到第三个星期一的时候,人数大约七万。而第四个星期一又翻了一番,达到十五万人。最后,人口不足五十万的莱比锡城,竟然有三十多万人参加了示威的队伍。而且,数十万人参加的这场示威抗议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已经载入了历史,示威活动势不可挡,很快地向周边地区蔓延,并迅速扩展到当时的整个东德,柏林墙轰然倒塌了!分裂了数十年的德国走向统一,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从此拉开了帷幕。
如今的尼古拉教堂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不过在教堂外面,人们修建了一座水池,算是对那场运动的一种简朴而又意味深长的纪念。池里一泓清水,水沿着池面四周
缓缓溢出,静静流淌。这是在告诉人们,在看似平缓的流水中深藏着一股力量,这是一种可以改变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在尼古拉教堂四周的路上漫步,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个念头:莱比锡也可以说是一座“绿色之城”。这座城市几乎全城都掩映在绿荫丛中,一眼望去皆是绿色。再说,人们不是常说绿色孕育着生命吗?而生命正是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