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农桑无小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带您走进经纬交织下的“水韵江苏”

时间:2021-05-17

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江河湖海的润泽,造就了中国江苏省的水韵与灵性。织、染、绣技艺,即纺织、印染和刺绣,作为中国4000多年蚕桑文化造就的辉煌成就,在江苏省已经过千百年孕育与发展,形成了“工具织机奇妙精到、技艺流程复杂精湛、工艺体系完善成熟”等鲜明特色。从精致苏绣到民间绣活,从绫罗绸缎、宋锦缂丝到蓝染土布……每项工艺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人见物见生活。

  经线与纬线的穿梭交织、染色印花的绝妙妆点、以针代笔的精致绣画……中国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织、染、绣技艺,造就了一件件灿若云霞、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

  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支持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携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即日起通过中国文化中心各大自媒体社交平台,特别推出汇聚江苏非遗技艺中有关织、染、绣的21种门类及其大量精美作品的《云观展|指尖乾坤——江苏织染绣技艺》,以精美的视频、展品图片及其详尽的文字介绍,呈现江苏省在此领域的独特造诣与源远传承。

  纺织技艺

  宋锦

  宋锦因主要产于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苏州宋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织造结构采用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特征,改变了汉代和唐代经锦和纬锦的显花结构,使织物花纹更为丰满肥亮、产品更为轻薄、富有独创性。制作则采用传统的“活色”工艺,有20多道工序。

  宋锦图案以几何型为骨架,变化多端;色泽艳而不俗,古朴高雅。产品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小锦四类,主要用于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许多宋锦珍品至今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苏州宋锦与四川蜀锦、南京云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

  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单位是苏州丝绸博物馆;2009年,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浅红地龙纹四达晕宋锦(复制品)

  根据清代浅红地龙纹四达晕宋锦文物加以复制而成,文物原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属典型的清代宋锦,其纹样细腻,以生动龙纹为主花、规矩如意纹为中心的四达寿纹骨架,寓言吉祥。该文物由两组经线和多组纬线构成,纹经与间丝经之比为3:1,纹地均采用斜纹组织,在纬向不增加纬线组数和织物厚度的情况下,以3把长抛织地、底纹、骨架等,6把短抛织主花的“活色”工艺,使织物表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调和典雅。主要用于宫廷字画装祯。

  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古埃及的织造技艺,经西亚传入中国,在中国进行了材质上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缂丝织造技艺,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为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且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宫扇

  作为以“通经断纬”手法完成的丝织品,缂丝织造过程极为精细,耗时耗力。该缂丝宫扇,选用补子的龙纹图案,经过创造性艺术设计和排版,从过去的补服改良为独特的宫扇作品,加以云纹、水波纹、蝙蝠等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如意、龙飞盛世。

  漳缎

  漳缎,中国丝绸绒类提花织物的优秀代表。由桑蚕丝材料制成,始于明末清初,产于苏州织造署。织物源起是将苏州善于织造缎类织物的娴熟技能融进了“漳绒”起绒技术,应用束综提花织机工作原理,创造制织出“缎纹地起绒花”结构的提花绒产品,取名“漳缎”。

  织造漳缎的织机庞大复杂,常规构件141个,具有不同于一般丝绸织造的独有装造设备和织造工艺。实施漳缎生产工序也较一般丝织品繁复许多,从丝线加工至面料成品需经历70多道工序,要用手工完成,数百年来一直被完整延续。

  漳缎织物质地细腻,光泽柔美;提花图案饱满、立体感极强;以高贵富丽为主要特征,满足服装和装饰的不同用途之需。

  四经绞罗

  在绫罗绸缎的丝绸王国里,相较绫之光洁、绸之细腻、缎之厚密,罗以轻盈雅致、华贵高洁为世人所钟爱。四经绞罗,是“罗”中结构较为独特的一种。始创于商代,在战国、秦汉时期得以广泛应用,且一直流行至唐宋时期。

  四经绞罗组织稳定,具有轻、薄、透等特点,其织造技艺独特,有别于常规的丝绸织造技艺,是我国科研和考古界修复与复制古代服饰的重要面料。其无筘织造技术,通过绞综将经线绞缠,纬线穿插织造,使经线相互呈绞链状固定,以四根经线为一组,两根绞经,两根地经,四根纬纱为一循环。

  鉴于质地轻薄、透气性好等突出特点,四经绞罗面料在表面上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浮雕效果,与皮肤摩擦小,便于散热,可谓中国古代最好的夏季服装面料。其精湛的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充分展现出中国自商代以来的服饰文化,保护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对再现、弘扬中国丝绸与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苏州是罗的故乡,织罗技艺高超,故素有“吴罗”之称。


四经绞罗兰花纹宫扇

  中国古代四经绞花罗织物多为小几何花纹,基本没有以花卉图案为素材的织物,且多为服饰衣料。四经绞花罗宫扇是利用四经绞罗轻、薄、透,组织机构稳定且正反面花纹一致的特点开发创新的文创工艺品。

  纱罗

  纱罗织造技艺,属于丝绸艺术门类,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纱罗既是一个品类,又是一种编织方法,在春秋吴越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当鼎盛,很早被列为朝廷贡品,是吴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当时诸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纱罗这一绞经编织方法,最早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当初的先民为维持生活而发明了一种叫网罟的编织技艺,采野生葛制成,如网可下河捕鱼,似罟可上山狩猎捉鸟。至宋元之际,“纱罗”之称已名闻天下。可以说,纱罗不光是一种奢侈品,更是一种别有洞天的艺术品,既能被人穿戴使用,又可供观赏,如各种妆花罗条屏、台屏、挂轴、屏风等,还有乾隆行宫的槅扇窗、髹金罗团扇等,可谓人间瑰宝。


吴罗鎏金团扇

  此团扇由吴罗织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海龙在完成乾隆行宫槅栅窗复制品后,会同中国漆雕大师林怡、中国灯彩大师汪小筱共同创作而成。

  桑蚕丝织

  吴江素有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的习俗,数千年绵延不绝,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与文化。春秋时期,吴江已有蚕织生产;唐时,吴江丝绸手工业迅速发展,盛泽生产的“吴绫”已成为贡品。现今,吴江境内丝织技艺、蚕桑民俗、丝绸文化、历史文物等原生态保存良好,与此相关的蚕桑养殖技艺、缫丝技艺等项目作为吴江蚕桑丝织技艺的组成部分,先后列入各级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千年的蚕桑丝织技艺,体现出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因持续积累、充实、升华,具有实用价值、技术价值、文明价值兼而有之的突出特点。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因色彩绚烂,宛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品。因使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为工具、由拽花工与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南京云锦的手工“妆花”织造技艺至今不能为机器所替代,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堪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2006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京云锦饱经风霜,几经沉浮,究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斗场锦署的成立,其地点就设在秦淮河畔斗场市。


红织金妆花喜字串枝并蒂莲妆花缎(复制品)

  该作品为复制品,原件出土于明定陵孝靖皇后棺。在两朵莲花之上织一金“喜”字,花头用红、蓝、绿、紫四色。每个花头为两种颜色,以红蓝、红绿、红紫相配合。莲梗为艾绿色,叶芽饰驼色,花头和花梗均用扁金绞边。以喜字和并蒂莲花组成图案,比喻喜相逢,象征爱情。

  天鹅绒

  中国天鹅绒生产始于福建漳州,古称“漳绒”。明代,漳绒生产中心转移至南京,能工巧匠们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摸索出雕花技术,雕花天鹅绒就此诞生。

  作为一种极富美感的实用纺织品,天鹅绒色彩以紫红、墨绿、朱红、蟹青、古铜色居多,雕花题材范围极广,常见的有龙、狮子、蝙蝠、建筑、八仙、云纹、书法、渔樵耕读等。雕花工匠凭借一把刻刀在绒经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创作手法自由,其花纹有明暗之分,运用光线对罗地与绒面的反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从而达到花地相间、层次分明的独特艺术效果。


雕花天鹅绒《麒麟》

  麒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有时也用来比喻德才兼备的人。这幅雕花天鹅绒作品正是描绘了一只神态威武的麒麟头顶祥云、脚踏海浪,象征着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逢凶化吉的力量。

  南通色织土布

  南通是中国著名的蓝染之乡、土布之乡。当地民间色织土布已有600多年历史,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称。南通土布采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古式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而成,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综、插筘等工序都保留较原始的方法。其技艺复杂,产品美观,色彩丰富,在中国农村土布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时期,土布颜料均用植物、矿物、生物材料提取,工艺繁杂,成本较高,故民间土布只能采用靛、皂等简单颜色。近代化工业发展后,加之清末民初有进口颜料可供选择,色织土布的色彩逐渐丰富。上世纪50年代以后,色织土布民间流传的花式品种多达6大类数百余种,代表南通土布的精华与最高成就。


色织土布小包

  南通民间色织土布与现代制包工艺完美结合,外形时尚,做工精致。

  (图文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