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文化网 > 播报

贵州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

时间:2021-03-18 10:09:59   来源: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内容字号:  | 

videobox  

  苗族银饰是苗族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传承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徽记。苗族银饰于苗族人而言,犹如水之于大海,必不可少。经过祖祖辈辈的相传与积攒,大多苗族女孩各自拥有一套银饰。2006年,湘西州的风凰县和贵州省的雷山县合报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将带您一起走近“苗族银饰”。

  银饰简介

  苗族银饰长期以来为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沿袭古代饰物中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又融合了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

  苗族银饰不是单纯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多民族银饰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在千年历史流传中,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展示出苗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大型银饰一方面表现出家庭的富裕程度,同时也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耳环单只重达200克。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也讲究愈重愈好,有的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垂至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呈现出一种繁复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不同时期的银饰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空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银饰文化

  苗族银饰文化中的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中“水龙”只是十二古祖神其中一个,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历史文化演进,苗族有的地区也有招龙、接龙的习俗,并将龙视为至尊。

  苗族银饰制品

  九龙壶

  独特的迁徙文化

  漫长的迁徙和征战历程为苗族口传文化提供了诸多素材,苗族银饰也多有描绘征战、迁徙的主题。苗族人民在打造银饰的同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

  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大量首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

  银饰工艺

  苗族银饰的加工,多由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包含铸炼、捶打、拉丝、搓丝、掐丝、镶嵌加固、洗涤等多道工序,复杂而精细。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錾刻的力度和敲打的节奏要拿捏得非常好,平稳均匀适中,太轻出不来效果,太重会把银片穿透,前功尽弃。

  苗族银饰从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锻制技艺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独特的艺术创作力,展现了苗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 胡梦音
热 播 推 荐
  • 芭蕾舞蹈组诗《榜样》首演...

  • Hello熊猫——四川文旅宣传片中认识“天...

  • 《天涯共此时》中秋宣传片...

  • 2022年巴拿马“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京剧...

  • 2021中法中秋线上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