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文化网 > 图  志

“脉动中国”2012年国庆图片展

内容字号: | 
1/1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594761000839.jpg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正在朝着“文化强国”的方向发展。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534148000833.jpg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国家重点文化设施陆续建成。2007年中国国家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得这个“北京新地标”流光溢彩,犹如水上明珠。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500600000830.jpg

      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尤其是特殊人群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2011年中国盲文图书馆正式建成开馆。除藏有各类盲文书籍外,还设立了盲人文化艺术展室、触觉博物馆、视障文化体验馆等。 新华社发万象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452371000826.jpg

      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小剧场、小舞台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多层次发展。图为南方小镇,人们在雨中观看地方戏。 新华社发郑建华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405835000821.jpg

      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举办了一系列精品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图为人们在参观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349855000806.JPG

      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项目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自2008年正式开放以来,以其丰富的馆藏图书及现代化的阅览设备,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发王振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260354000803.jpg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国实施了配送流动舞台车工程。方便快捷的舞台车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看戏难问题,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杨帆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224997000796.jpg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开展,城乡基层百姓,特别是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人民生活丰富起来。如今,新疆墨玉县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最新上映的电影。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7189105000793.JPG

      羌族群众跳起传统舞蹈,庆祝汶川地震后新羌寨的建成。羌族老寨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几近全毁。现在的新寨已从废墟村变为了文化示范村。 新华社发 成卫东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849375000770.jpg

      都市里逐渐出现各种新鲜的娱乐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假日里的人们在沙滩上共同完成巨幅沙雕作品。新华社发 常亮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803146000767.jpg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确立,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成功举办,为企业和消费者搭建了一个综合资源展示和产品交易平台。新华社发 袁水灵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765847000764.jpg

      中国书画作品日益受到国际拍卖市场的青睐,拍卖价格不断攀升。张大千、徐悲鸿作品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高价拍出。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730013000761.jpg

      “2011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了42个国家的3万余幅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摄影师、游客前来交流、观赏。平遥摄影节已成为国际知名摄影节。 新华社记者燕雁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692011000758.jpg

      2011年“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搭建了一个集科技幻境与艺术想象为一体的国际性前沿新媒体作品交流平台。 新华社发万象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656560000755.jpg

      近年来,手机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中国的原创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新华社记者 孔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616991000752.jpg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出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并于2011年突破1000亿元,发展迅猛。这是在一家数字出版机构的展位前,一位观众向工作人员进行咨询。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560741000749.jpg

      随着2010年美国3D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热映,中国电影进入了“立体时代”。短短两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立体电影市场。图为孩子们在安徽动漫主题公园观看3D电影。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526474000746.jpg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国家艺术院团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中国国家大剧院版歌剧《茶花女》被誉为“中国本土制作的极高水准的歌剧”,展示了宏大的歌唱阵容和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490756000743.jpg

      国家艺术院团创作势头良好,赋予传统剧目新的生命力。图为国家大剧院新推出的少儿版京剧《赤壁》。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431668000725.jpg

      艺术创作精彩纷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北京人艺排演的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家》深受观众喜爱,公演以来场场爆满。 新华社发李晏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396261000722.jpg

      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文艺新作品层出不穷。“肩膀上转圈,头顶上跳芭蕾”——杂技剧《天鹅湖》将东方杂技与西方芭蕾相结合,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350557000719.jpg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新形式艺术演出不断涌现。大型高山峡谷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将山水实景和爱情故事相融合,用现代表现手法演绎了一场凄美的人狐之恋。新华社记者 吕明响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296972000716.jpg

      2012年,“龙的故事”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活动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嫁衣的形式,将传统刺绣艺术、民族纹样、饰品工艺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6254553000713.jpg

      重大主题演出铸就艺术丰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拼搏中崛起的伟大历程,既有厚重历史感又充满强烈时代精神。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303934000649.jpg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新华社发 来顺兴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251021000646.jpg

      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于201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214274000640.jpg

      2010年,地貌奇特、色彩斑斓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178773000637.jpg

      人们用多彩的活动庆祝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保护和传承着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浙江省浦江县村民抬着“板凳龙”参加元宵节活动。 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144694000634.jpg

      200年来,京剧在一代代名家的传承中续写着舞台上的辉煌。这是中国京剧名家谭鑫培第七代后人谭娜演出京剧《天女散花》。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108188000630.jpg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于2011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的道具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新华社发 李桥桥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068126000624.jpg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是端午节中一项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 新华社发 苏科伟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3035628000621.jpg

      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现已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 庄颖昶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996899000618.jpg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开笔礼”是中国儿童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传统启蒙教育形式,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新华社发 王晓明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954780000615.jpg

      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新华社发 普布扎西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906484000612.jpg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逐渐打破传统模式,在层次、数量、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2007年举办的“北京—罗马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长城时尚艺术展”在居庸关长城掀起了一场时尚风。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866733000609.jpg

      迄今为止,中国已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2011年11月,作为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昆曲艺术展示”活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823965000606.jpg

      2007年,由谭盾作曲、指挥,张艺谋执导,中外名家联袂出演的中国歌剧《秦始皇》在纽约上演,并通过高保真数字传输技术在全球150多家影院直播,3万多名海外观众共享了这场视听盛宴。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748897000599.jpg

      2011年9月,《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在法国卢浮宫开幕,通过再现中国明清皇宫典雅、精致的文化与艺术生活,向西方观众讲述了紫禁城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706171000596.jpg

      2009年,“天堂红灯——茶宫”亮相布鲁塞尔。这件作品用5000多盏灯笼将布鲁塞尔的一座建筑包裹起来,形成中国传统亭子的造型,给欧洲观众以新颖的视觉体验。 新华社记者武巍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674341000593.jpg

      各类文化活动竞相开展,逐渐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2008年2月,一盏盏中国大红灯笼点亮了“2008中国在伦敦”文化季活动。 新华社记者 谢秀栋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630531000590.jpg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渐增加,中国艺术家化身为“文化使者”,足迹遍布世界各地。2012年4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日本东京上演。新华社发 赵展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576758000587.jpg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投身其中。2011年,中国钢琴家郎朗为澳大利亚首届“中国文化年”献上了自己的专场音乐会。 新华社发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538360000584.jpg

      中国图书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关中国的书籍在国外受到欢迎。这是德国法兰克福一家普通书店的中国图书专区。 文化部供图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499587000581.JPG

      2012年7月,108只“中国大熊猫”汇聚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打太极,在伦敦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送上中国最诚挚的祝福。成都市新闻办供图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450752000578.jpg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在致力“走出去”的同时,也注重“引进来”。2011年,作为“中国(河南)——韩国友好活动周”的重要活动,韩国艺术团带来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演出。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410276000574.JPG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步入战略机遇期。2011年11月,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上海,该基地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渠道。 新华社发 徐网林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379161000569.jpg

      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一批国际性文化产品展示平台逐步形成。2011年8月,第二届中俄文化大集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贸易和交流活动,让观众领略到欧亚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一位俄罗斯手工艺者的陶艺作品展台。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340932000563.jpg

      1988年,首家中国文化中心在毛里求斯落成,现今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共有9家中国文化中心。图为2012年5月,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外籍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参观“中国小屋”的学生们讲解十二生肖。 新华社发 温红彦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307704000560.jpg

      春节,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2010年,海外“欢乐春节”启动,目前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品牌。图为巴西圣保罗“欢乐春节”的活动现场。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238721000557.jpg

      自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孔子学院已遍布五大洲,肩负着推广汉语教学的责任,让更多人在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之美。这是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为孩子上课。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孔子学院供图John Hayden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193728000553.jpg

      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魅力。这是中华老字号丰泽园饭店厨师教留学生做中国面点。 新华社记者 张旭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153226000550.jpg

      自2007年首届“挪威音乐校园行——中挪青少年音乐周”举办以来,逾万名学生欣赏了来自北欧音乐家的精彩表演。这是挪威音乐家与中国学生一起演奏爵士乐,展示了音乐的包容性和国际性。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079042000544.jpg

      书法艺术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在浙江荣怀学校交流的德国小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福”。福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表达人们对生活美满的渴望之情,也象征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祝愿。 新华社记者 郭斌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2044177000541.jpg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2010年,“穿越时空——丝绸之路”音乐会在新疆上演,香港、新疆两地音乐人共同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221995738000538.jpg

      2011年6月,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将《富春山居图》合并展出。两件原本一体却分隔了360年的名画再次合璧,堪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新华社发吴景腾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148168147000580.jpg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开幕。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赢得世界各国观众的赞誉,中国文化再一次闪亮世界文化舞台。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147337798000572.jpg

      2009年,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一部分,“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将巨大的中国山水画作与比利时司法宫硕大的古典建筑空间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艺术创作。 新华社记者武巍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147135663000566.jpg

      各类国际性艺术节以包容的姿态、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各国艺术家的参与。图为2010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年逾七旬的以色列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146982919000560.JPG

      多边高峰论坛的举行,为新时期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指引。2012年6月,首届“中非合作论坛——文化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为新时期中非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化部供图

  • /site/wentong2011/uploadImg/067001001011002/l_1346146827250000557.jpg

      2010年4月,第41届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世界在这里浓缩,东方与西方交流,人文与科技融合,历史与未来辉映。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创造了多个世博史上的第一。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绚烂多彩。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脉博从未停息。每一次的脉动都蕴含着巨大能量,每一次的脉动都张举了民族之力,每一次的脉动也都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从政府力导的文化民生,到民间新兴的产业浪潮;从文艺创作的繁荣进步到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到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劲足音到世界优秀文化的积极引进……古老中国在文化的脉动中焕发出青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