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做中秋月饼 听“嫦娥奔月” 唱“雪花飘飘”:“文化工坊”走进新西兰校园

时间:2020-09-27

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随着中国传统节日——中秋的临近,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与惠灵顿逾百年历史的斯考特中学合作推出“迎中秋”系列工坊:中学生们不仅学着亲手做月饼,还学唱中文歌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了解中秋文化背景,这也是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2020年度“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下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

  中秋月饼工坊——“好吃又好玩”

  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午12时,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的“天涯共此时”月饼工坊走进斯考特中学的中文班课堂,来自6年级、10年级的近20名男生首度体验了冰皮月饼的制作流程,并了解到中秋节来历、月饼起源等背景知识。短短一小时的活动中,学生们直言“做月饼,好吃又好玩”!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

  上课伊始,本次工坊主讲人、华人甜品师张潇丹率先科普了中国月饼的小背景:“月饼最初是中国古人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演化为家家户户团圆过节的文化象征。”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与气候条件大不相同,因此各地月饼做法也是千姿百态,今天等待他们亲手体验的便是其中最“清新”的一款月饼——外皮晶莹剔透、內馅近似冰淇淋的冰皮月饼。

  首次体验月饼制作,这群新西兰小男生们异常兴奋,一个个热火朝天、争先恐后地擀饼皮、滚馅儿、包月饼、压模具。但万事开头难,学生们手忙脚乱之中不乏频频失误:有的把本应是圆形的月饼皮擀成了不规则形状,感觉差别太大;有的內馅太大,怎么都包不进饼皮中,“漏馅”了;有的月饼无法脱模,一时急得抓耳挠腮……见此情形,张潇丹逐个手把手指导,传授月饼制作小技巧。

  “老师,中秋节和月饼都起源于什么时期?”在做月饼间歇,这群好学好问的中学生们不忘发问。该校中文教师安吉拉·格里缇回答说,相传中秋节起源于“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月饼作为一种祭品,据说在距今3000多年的中国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边学边玩的60分钟很快过去了,一堂课下来,大家鼻子上、脸颊上、裤子上都沾满了面粉。手捧着刚刚做好的月饼,小男生们嘻嘻哈哈地戏称自己是“面粉兄弟团”,惬意地品尝一口自己的手工劳作成果,大呼这个做月饼活动“好吃又好玩”。


(摄影:张健勇)

  唱“雪花飘飘”——倾情演绎《一剪梅》

  当地时间9月23日中午12时,在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支持下,斯考特中学12、13年级学生在该校第三季度期末典礼上合唱网络流行语“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原曲《一剪梅》,赢得全校师生好评。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斯考特中学礼堂内,26名高中部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着这首中文歌曲。或许是联想到了社交媒体上的诸多搞笑视频,多名学生唱到“雪花飘飘 北风萧萧”这句歌词时,有些忍俊不禁,只得极力控制住情绪,认真完成了合唱表演。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短视频和表情包在新西兰学生群体中流传甚广,大家对这句歌词的原曲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收到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的合唱邀约后,这群高中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排练。

  斯考特中学中文教师杰拉德·杨自豪地说,这次合唱活动几乎是由学生们独立排练完成的!参与演出的学生们学习中文的时间均超过四年,基本可以独立识辨汉字,发音也颇为标准,他本人只需辅助讲解歌词含义即可。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

  现场观看合唱表演的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对学生们的表演赞赏有加。他介绍说,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期间,与斯考特中学达成多项合作,诸如《明月几时有》“云”合唱、中秋月饼工坊、学唱中文歌《一剪梅》等,这次演出更是一次将中文活学活用、让中国文化鲜活起来的实践范例,希望这群年轻的学子能够以学中文为契机,未来成长为传递中新友好情谊、推动两国人文交流的使者。

  斯考特中学高中部校长克里斯蒂安·撒查理亚森称,该校作为一所生源国际化程度颇高的新西兰私立中学,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中文教学,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此次推出的中秋文化工坊寓教于乐,在学生群体中备受好评,希望今后与中国文化中心继续达成此类合作。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


(摄影:张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