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时间:2020-08-03

来源:人民日报

  九天日志

  7.25—8.2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20年7月25日至8月2日举行。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举办的首个重大国际电影文化活动,本届电影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助力中国电影行业的复工复产、促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举办了影院展映和露天放映、线上线下融合的金爵电影论坛与电影学堂、国际影视云市场、“一带一路”电影周,以及培育电影新人的电影项目创投、短视频单元和各类政策、项目、作品的发布等活动。

  7月25日

  行业对话 建言献策

  本届电影节开幕论坛主题为“全面奔小康,筑梦新时代”,来自国内电影企业的领军人物和知名创作者,就如何有效推进电影产业复工复产、提高中国电影创作质量等热点议题建言献策。大家在展望中国电影发展前景时,提出了加快行业融合、倡导互利共生、扎根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等观点,引起线上线下听众强烈共鸣。

  露天放映 点亮申城

  为让更多观众共享中外电影文化成果,本届电影节在上海市七大商圈及浦东新区36个社区举办147场露天电影放映,为市民奉上夏夜消暑的光影大餐,吸引了市民的有序参与。本届电影节围绕公益惠民的办节主旨,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指引,努力打造市民文化成果的共享平台,进一步激活城市夜生活,催生夜间经济。

  7月26日

  共同发力 保驾护航

  电影节期间,上海各区纷纷推出激发影视企业活力、赋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松江区发布2.0版“松江16条”扶持政策,加大资金补贴力度,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高科技项目集中签约;浦东新区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揭牌运营,16家“一带一路”沿线意向合作企业及重点企业签约。新政策、新项目、新平台共同发力,齐心协力为上海建设国际影视创制中心保驾护航。

  影视之夜 新作荟萃

  影视人在疫情困境中并未停下创作,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新作品蓄势待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在黄浦江畔新地标建筑国际传媒港举办的“中国影视之夜”,以“加油2020”为主题,推介展示今年以来在疫情中创作、拍摄、制作的新电影新电视剧,为观众打造一场新作荟萃、线上线下融合的中国影视聚会。

  7月27日

  “一带一路”交流互鉴

  以“跟着电影去旅行”为主题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启动。由“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推送的17部优秀影片,在浦东新区的影院、社区同步展映。这些影片艺术风格多样、题材类型丰富,让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多元文化的精彩。“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朋友圈”不断壮大,目前成员数已扩容到44个国家、50个电影节机构,成为促进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措施安全 观影安心

  一周前,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正好赶上全国影院恢复开放首日。两大中国电影盛事交集,迅速成为当天的热门话题。一周来,共有385家影院的上海,有215家影院陆续恢复开放。而29家电影节展映影院采取的严格疫情防控措施,也已被影迷们称为“观影三部曲”,即进入影院测体温、出示健康码、全程戴口罩,并逐渐成为观众理解和支持的流程。有观众在电影节微博留言:“措施安全,才能观影安心。”正是影院工作人员的付出和观众的配合,才使电影节顺利进行。

  7月28日

  记录时代 还原真实

  曾经走向抗疫前线的中外纪录片人走上金爵电影论坛,分享他们的特殊经历。他们中有人穿上防护服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有人敲开武汉普通市民的家门记录居家隔离的生活,有人用无人机在空荡的街头来一场边走边拍,还有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外国人,决心要用镜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武汉。纪录片擅长记录时代风云、还原生活真实,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其他文艺样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项目创投 助力成长

  电影项目创投共收到来自9个国家的450个项目申报,39个项目从中脱颖而出。活动期间,入围项目的创作人完成了509场洽谈、三轮“制作中项目”试映会和20场公开陈述。设立14年来,电影项目创投持续为电影新人提供从前期创作、项目孵化、资源对接,到参赛参展的全产业链支持,助力青年影人茁壮成长,已见证了75部影片进入制作和完片。

  7月29日

  培育新人 拾级而上

  短视频单元作为阶梯式新人培育体系的初级台阶,通过挖掘和培育青年视觉创作人才,丰富电影人才储备。该单元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短视频优秀创作者,与导师评审面对面交流。通过课程的答疑解惑,激发这些年轻人从短视频创作开始,尝试短片拍摄,引导他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培育的台阶上,收获专业感悟,增强拾级而上、叩开电影之门的信心。

  启动创作 新片披露

  疫情没有挡住中国电影人前行的脚步,当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各大电影公司迅速按下创作启动键,在电影节的金爵论坛上,各电影机构人士在交流时公布了一批正在抓紧筹备的电影。迎接建党百年的《一九二一》,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反映李大钊、陈望道事迹的《革命者》《陈望道》等,以及将镜头伸向抗疫一线的《火神山》《中国医生》等,将陆续与观众见面,也使得电影节回荡着主旋律的音符。

  7月30日

  金爵亚新 新片闪耀

  本届电影节虽然取消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评选,但仍然公布了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影片名单,以肯定中外影人最新创作成果。获得官方入选资质的影片风格迥异、类型多样。电影节期间,《吉祥如意》《风平浪静》《又见奈良》等中国影片在影院举行首映。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坚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办节定位,坚定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的崛起,专业性和影响力日益俱增。

  居家时光 制作不停

  主讲电影学堂大师班的中外名家,除了贾樟柯专程赶到上海之外,是枝裕和等人均在所在国的工作室或家里,用视频连线方式与中国影人线上对话。他们讲述了疫情期间的创作经历。贾樟柯与日本导演河濑直美联合监制了中国导演鹏飞的《又见奈良》;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担任了中国影片《封神三部曲》的剧本顾问;河濑直美还在居家期间应约尝试了短片拍摄;不用手机的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兹学会了线上沟通,完成了一部长片和一部短片的制作,他说:“想要抗击疫情,那就去拍电影吧!”

  7月31日

  云上市场 数字赋能

  为安全办节实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推动电影节创新转型,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上海电视节首次打通,以全线上方式推出国际影视云市场。云市场为参展机构及作品提供全新的数字化展示与洽谈平台,引起了国内外影视企业的强烈反响,在很短的招展时间内,报名的中外展商就超过700家,其中国外展商超过五成。云市场还设置了“脱贫攻坚奔小康”“中国剧场”“一带一路”等主题展区。

  传媒关注 推广新片

  本届电影节的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公布评选结果。该单元致力于传播和推广国产新片,今年共有9部影片入围。导演顾晓刚的处女作《春江水暖》获最受传媒关注影片和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导演万玛才旦凭借《气球》获最受传媒关注导演和最受传媒关注编剧。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的评选揭晓通过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电子屏、院线银幕等呈现,首次实现五屏跨越融合直播。

  8月1日

  协同合作 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众多影视拍摄基地。今年上半年,所有的拍摄基地都处于“停摆”状态,这也促使基地管理层在思考中调整方向,探讨用进一步的团结合作,为影视拍摄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由此,在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这个以推动影视拍摄服务协同合作和联动发展的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应运而成立。同时,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还发布了《中国影视基地发展现状和展望》研究报告。

  线下限流 线上放飞

  实行严格的防控限流措施,活动现场人数大为减少。但转为线上线下举办,却使电影节的关注度大为提升。关键词“上海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微博话题增量超3亿;电影节主题视频的微博播放量超千万次;快手平台的电影节主题视频播放量超过1.2亿次;喜马拉雅平台收听金爵电影论坛音频超过30万人次,还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收获了无数点赞,实现了线上放飞。

  8月2日

  青年影迷 绝对主力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收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3693部。由于实施30%的上座率,经遴选,322部进入影院展映,首映影片232部,共在29家电影院展映1146场;露天共放映50部中外影片。观影人群来自全国各地,上海地区占71.3%,其次为占3.4%的杭州,第三为占3.0%的北京。20岁至29岁的青年人,以占比56.8%成为观影队伍中的绝对主力。

  惠民观影 共享美好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后一天,上海进一步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启动了“上海观影惠民季”,以“政府补贴,平台配套”,实施3200万元补贴观众购票、每张电影票“立补10元”的措施,让利于民、公益惠民,上海的电影爱好者在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光影之行之后,在中外电影文化的长河里继续前行,共享美好生活。